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技艺焕发新生 乡村旅游引领非遗热潮

2024-10-17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众多游客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选择。

  近日,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以其千年传承的古造纸技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乡村旅游和非遗文化传承的典范。

  石桥村位于南皋乡的山谷之中,四面环山,南皋河穿村而过,自然环境优美。这里的古造纸技艺自唐朝中期流传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石桥村,古朴的寨门、石板路、木秋千等传统建筑保存完好,整条古街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勃勃生机。

  抄纸、晾纸、烘纸、揭纸……纸街上,只见游客纷纷参与古法造纸的体验活动。在店主的指导下,他们将预制好的纸浆放入池中,搅拌均匀后开始抄纸。虽然造一张纸需要数天时间,但游客们依然乐此不疲,享受着亲手制作纸张的乐趣。

  “亲手捶打树皮、搅拌纸浆、抄纸,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技艺的魅力。”来自上海的王佳瑶和同行伙伴在参观石桥纸街后在穿洞亲手体验造纸过程后,兴致盎然地说,“这次造纸体验,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就像造纸一样,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去做,才能有好的结果。”

  穿洞,是村里最“资深”的作坊,是一处纵深不知其底的天然溶洞,洞深1500米以上,石壁能遮避风雨,这里水源充足,溶洞可以保持恒温,制作的纸张质地柔软,是块造纸宝地。

  “原料取自天然,这是古法造纸工艺得以延续千年的独特优势。”据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兴武介绍,石桥村的纸张以构皮和构树叶为原料,取山泉为介,手工制作而成,不仅独特且价格不菲,其中迎春纸的pH值在7.5左右,一刀纸售价在2000—5800元,不仅保存时间可达1500年,还被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指定为古籍修缮专用纸。

  而今,石桥古法造纸正在传承与发展中蒸蒸日上、熠熠生辉,如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改进与创新。”

  2009年,作为牵头人,王兴武相继研发了10大系列、160多款手工纸产品,带着36户89名村民成立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展古法手工纸、书画纸、古籍修复纸、工艺纸品等古纸制作,集中生产、统一销售,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同时,还在原有的穿洞造纸基地、大岩壁造纸遗址基础上,新建了大簸箕皮纸生产保护性基地,完善了生产、展示、体验、培训等空间,增建了煮料池、抄造槽等设施,打造更规范有序的皮纸生产场地,不断提升产能。

  石桥古法造纸活了,更多年轻人也纷纷参与其中。

  “我们生产的纸张不应拘泥于纸张形式,要让古法造纸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每一次翻动纸页,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80后手艺人王启光将纸张制作成笔记本、灯具等工艺品,并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他告诉记者,石桥皮纸已售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还有了10余项稳定订单,近3年总销售利润达600万余元。

  “开业仅1个月,营业额就达到6万多元。”2021年,设计师黄孟加入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开办石桥皮纸工坊,专门设计制作涵盖包装、绘画、装饰等领域的10余种古纸工艺品,他希望通过搭建起连接古老非遗与现代审美的桥梁,让石桥皮纸越来越年轻,让非遗绽放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研学游成为当下最为火热的课外教学课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石桥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探索体验式研学旅游,建设了古纸文化体验园、非遗文化长廊、民族商品展馆、古纸研发体验中心等,与旅行社、院校共同建立古法造纸体验实习基地,将石桥村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展示于一体的国家级AAA景区、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村、贵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最具魅力村寨。

  同时,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的文化品牌,实行“党建+工坊+工匠”的运营模式,通过造纸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130余名群众参与保护和传承古造纸法,规模化生产经营年销售额达到600万元,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以上。

  “估计了一下,每年到石桥旅行的上万人里有超过一半是国外友人,他们到这里来观赏、体验这门古老的技艺,相对保存完好的石桥特别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 石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安满脸自豪地说,“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好传承人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传承技艺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增收致富奔小康。”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