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计划”:非遗技能培训赋能雷山县签约绣娘“她梦想”

2024-10-15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天空湛蓝,秋阳高照,一场别开生面的刺绣技能技艺提升培训于10月9日在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举行,来自全村的几十名“绣娘”身着苗族盛装参加了活动,并同时举行“贵州古苗疆公司研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作为培训方和挂牌方的刘英是黔东南州第一批名绣娘,也是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公司董事长兼苗绣设计师,先后获得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百佳绣娘等荣誉和称号,公司致力于传承、创新和发展苗绣,拥有7个刺绣扶贫点、12个刺绣生产点(合作基地)、6个桑蚕养殖基地,是贵州省第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黔东南州工匠培育基地,生产的苗绣手工艺品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以此为带动,公司多年来已培养和培训黔东南州本土绣娘6千余人。

  刘英认为,市场的订单背后,广大苗族妇女群体的传统刺绣技艺是产品生产最大的支撑和依托。“在上郎德这个国家级景区里创办公司的研学基地,可以很好地把旅游和妇女的刺绣技艺结合起来,通过订单式生产,迅速提高妇女们从传统技能到市场转换的适应能力,并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也是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

  黔东南州蓝染之家文创有限责任公司是培训活动的承办方,公司总经理陈金美就是土生土长的郎德寨人,也是郎德最早的民宿开办人,现在是“郎德故事民宿”法人,她在这次活动中主要负责蜡染文创产品的培训。“我们村有近两百名妇女,除了参与村里的旅游接待,个人的增收渠道很窄,所以在县妇联‘锦绣计划’的支持下,我们把大家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希望能为村民创造更多的收入。”

  雷山县是2023年贵州省锦绣计划示范县。以此为依托,雷山县妇联强化人才培育,点燃苗乡妇女“她梦想”,引领妇女走上一条融合民族特色与手工产业的发展之路。通过挖掘乡村名绣娘、邀请非遗大师和市场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市场营销培训、举办刺绣技能创新赛事等方式,培育妇女成长为“会技艺、会传承、会创新、会设计、会整合、会宣传、会销售、会增收”的“八会”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助推“黔货”插上电商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同时,为缓解刺绣行业服装缝纫工“用工荒”和妇女就业难题,积极为绣娘和企业搭起双向奔赴的桥梁,培训合格的绣娘可以作为“签约绣娘”在家接收订单,通过订单式培训实现妇女居家就业创收。

  “随着雷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雷山苗族刺绣从自产自用发展到手工艺产品,刺绣产品开发、创新、设计能力也取得一定的提高,刺绣产业正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锦绣计划’在提高农村妇女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助推我县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效应。”作为活动主办方的雷山县妇联副主席杨丹丹说。

  雷山县抓住阿里巴巴、佛黔等帮扶机遇,建强东西部协作帮扶平台,以“东部市场+苗绣产品”“东部企业+苗绣基地”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雷山苗绣行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同时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对优秀企业和手工艺人进行重点扶持,帮助企业更新设备、提升工艺、扩大生产、开展培训、拓展市场,帮助绣娘品牌推广、订单导入、平台搭建、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争取专项资金136.1万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雷山县苗绣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

  据统计,雷山全县掌握刺绣、织锦、蜡染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妇女约3万人左右,有近5000妇女直接或间接从事刺绣手工生产,截至目前,共计开展“锦绣计划”培训28期1924人,成功培育1名“全国乡村工匠”、19名省级“最美绣娘”、5名州级“名绣娘”、12名县级“名绣娘”,绣娘通过手工刺绣每月收入在1000-5000元不等,很多绣娘通过加工手工艺品实现经济独立。

  “上郎德村的妇女大部分务农,现在旅游发展了,很多参与到民宿和接待中,但收入不稳定,我的梦想就是通过‘锦绣计划’让我们妇女在家就能创业有更多收入。”村妇女主任毛家萍满怀信心地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