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磻溪:大山里的生态养猪生产线

2024-10-15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寒露至,季入深秋。在黔东南州剑河县磻溪镇的大山里,隐藏着一座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基地,从养殖、宰杀再到深加工、粪肥处理,这座基地构建出了大山中一条生态养殖生产线,成为该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的重要一环。

  10月9日,走进磻溪镇下磻溪村本地花香猪养殖基地,三座宽敞的圈舍屹立在大山之中。圈舍内,上百头活泼的生猪被按照不同的体型分开圈养。

  基地负责人张秋凤表示,基地目前养殖有剑河白香猪、长白猪两种品种,其中剑河白香猪是剑河县特色品种,在当地拥有极好的市场。作为剑河白香猪种质资源保护点之一,该基地目前养殖剑河白香猪能繁母猪183头,每年可出栏香猪4000头。

  据悉,剑河白香猪是该县当地长达近千年的封闭生产生活环境下,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优良地方猪种。先后被载入《贵州省地方畜禽品种志》和《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2020年4月获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剑河白香猪”地理标志农产品。

  2012年,本地花香猪养殖基地竣工建成,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将香猪、白猪养殖发展到年出栏6000头、产值达100万的规模,同时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也参与到了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基地内生猪粪便的处理却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张秋凤表示,一开始是将猪粪便堆在一个化粪点,不时提供给有需要的村民拿去做肥料。但粪便的消耗根本赶不上堆积的速度,在养殖规模达400头时,平均每天都要产生2000多斤的粪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0年,经剑河县科技服务中心牵头,来自贵州轻工职业学院的科技特派员为张秋凤送来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蚯蚓养殖。

  “我们当时正有一个蚯蚓无害化处理养殖废弃物的项目,但以往从没在剑河尝试过,我就问张秋凤大姐有没有意向试一下。”贵州轻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王珂佳说道。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秋凤跟随着王珂佳团队前往了关岭县考察蚯蚓养殖项目。见到该项目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便毅然决然地投入了7万元在自家基地旁修建了一亩的标准化养殖大棚,用于养殖蚯蚓、处理猪粪。

  据介绍,蚯蚓养殖可在消除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的同时还建立了猪粪养蚯蚓、蚯蚓喂鸡、蚯蚓粪做生物饲料、饲料养鱼等多链条、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从而获得高附加值的蚯蚓蛋白、蚯蚓鸡蛋、蚯蚓饲料等产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重高效益。

  “现在每7天就加一次粪便,每2个月就能出一批蚯蚓,每年综合收入也有8万多块钱。”张秋凤说。

  解决了粪便处理的同时,又实现了效益提升,自然而然地让基地的发展步入了全新的轨道。为了将基地效益进一步提升,2023年,张秋凤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起生猪深加工车间,包含宰杀、分割、冷冻、腌制、烟熏、质检、包装等产品生产全流程,今年年初验收完成。

  “我们生产的第一批剑河白香猪的农特产就销了一万多斤的腊肉,效益很可观,接下来也将继续做下去,把我们自己的本土品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吃到我们的剑河白香猪。”张秋凤说。

  本地花香猪养殖基地实现的生态养殖生产线只是剑河县磻溪镇状态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的一环。近年,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抱团发展、能人带动、产业发展,不断聚焦蛋鸡、剑白香猪,打造剑河畜禽养殖示范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磻溪特色的促进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路子。截止今年5月底,该镇1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在10—20万元。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