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开田捉鱼”:传统习俗奏响丰收新乐章
“开田捉鱼”,历来作为苗族地区种粮群众金秋收割的标志性名词,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与传统的魅力。进入金秋九月,台江各地的稻谷陆续成熟,那些有水田养鱼的农户们纷纷亲朋好友发出喜讯:“明天到我家开田捉鱼。”
这天早晨,施洞镇偏寨村张松林早早就去开田放水了,并喊来“亲友团”去田里一起捉鱼,美美饱餐一顿。“我这块田靠近公路很好施肥,水源好,稻花足,养鱼特别好。今年这块田就抓了100多公斤。”张松林抓着一条大大的鲢鱼笑着对记者说。
张松林两个儿子在外工作,妻子在凯里做服饰生意,自己一个人在家种田养鱼,既锻炼了身体又有了满满的存在感,丰收后的他掩饰不住心中的快乐。张松林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稻花鱼一公斤卖60块,我不急着卖,先放进水田里喂养,想吃就吃想卖就卖。”
“开田捉鱼”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农民们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的田鱼。稻田鱼在水稻田里畅游生长,以害虫和杂草为食,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天然肥料。而水稻则为田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种粮养稻花鱼的双丰收。
到打谷子的时候,主人早早把水田开了,挖上槽沟,田水满满水流而下变干,鱼儿成群结队的在沟槽里挣扎。人们欢声笑语,忙碌地捉着鱼、打着谷子,男女老少挽起裤脚,踏入水田,追逐着活蹦乱跳的田鱼。不一会儿,一桶桶肥美的田鱼便被捉上岸来。而稻谷也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收割了一挑又一挑。
这种传统的农业模式,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更是促进了农业增收。稻花鱼以其鲜美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备受欢迎,为农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这一习俗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苗族地区的“开田捉鱼”习俗意义重大,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生态农业的生动体现。稻谷丰收,鱼也肥美,象征着一年的辛勤劳作有了丰厚的回报。其次,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大家共同参与捉鱼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交流。再者,体现了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尊重自然规律,在稻田中养鱼,实现了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今年以来,台江将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创新建设土著鱼类保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高效设施渔业、支持稻田辅助化设施养鱼发展、鼓励发展传统“稻+鱼”综合种养,突出招引省内外渔业企业入驻台江发展现代渔业养殖加工销售产业,打造全域生态渔业产业链。2024年上半年完成稻田养鱼8.3万亩。争取省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整县提升项目资金300万元,采购鱼苗9.4万斤发放给群众,成功探索新型高产稻鱼、稻鳖等“稻+”共生系统“台江新模式”,引进禾花鲤、中华鳖、黄鳝、泥鳅、鲫鱼、小口鲶鱼等优质苗种,建成高效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9000余亩,受益群众达6000户以上。2024年台江县8.32万亩稻田预计秋收稻谷4.8万吨、稻田鱼40万公斤,综合总产值收入达1.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