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闯市场

2024-09-1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没想到这么好卖,带了2万元的货去,两天就卖完了,就剩了三个杯子带回来。”

  在三穗县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竹编工艺传承人杨杜娟难掩喜悦之情对记者说道。

  前不久,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杨杜娟带着她的竹编工艺品参加展览,精致的竹编工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购买。

  竹编制品在展会上如此受欢迎是杨杜娟没想到的,“水都不敢喝,怕多喝上厕所,人太多,一直在展台上忙碌。”杨杜娟说,第一天就卖了7000多元的货,特别是竹编的耳环项链特别受欢迎,通过展会又拓展了一些客户。

  杨杜娟的家乡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有1万多亩竹林,丰富的竹子资源也让这里的竹编工艺得以发展,自明末清初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竹编村。

  “过去老人家都会编一些农村日常的用具,比如竹篮、箩筐这些,拿到集市去卖。”2014年,杨杜娟回到家乡,开始了竹编传承和创业。

  在工厂楼梯间的墙壁上,挂着竹编工艺的步骤,光是竹子变成能用于编织材料就需要15道工序之多:选竹、锯竹、卷节、刮青、分块……后续的编织还须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编织方法,而这些步骤都需要人工完成。

  “竹编工艺编织技法繁多,机器加工无法取代人工,都是纯手工编织。”为此,杨杜娟免费对当地想学的村民进行培训,接到订单,就免费把材料分发给工人在家编织制作,再进行收购。

  通过这样的方式,目前,工厂已经有40多位工人加入竹编的行列,在家实现就业。

  “最开始是给人家做代加工,按照客户的需求去编。”每一笔订单,杨杜娟都保质保量完成,靠着口碑传播,客户也慢慢积累起来。

  为了让竹编产品更好地发展,杨杜娟下了不少功夫。按照竹子生长规律合理采伐竹林,“一年我们的竹子用量在1万至3万根。”杨杜娟介绍,上半年,是竹子的生长好时期,不砍竹子,到下半年才开始根据需要砍竹子,这样才能保持竹子的可持续生长。

  同时,除了以往的按订单加工,在2018年,杨杜娟决定自己尝试做设计和产品。也是这一年,她和广东工业大学合作,每年该校的毕业生来到厂里开展毕业作品设计和实践,同时,也帮助杨杜娟做一些设计。

  黄嘉曦就是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年,她的毕业作品就准备结合竹编工艺做一些创意设计。7月份来到这里,她也学习了一些竹编技艺。“来了才发现真正的实践和理论结合才会让设计变成产品,也想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让竹编工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黄嘉曦说。

  有了人才的助力,杨杜娟对竹编工艺发展信心满满。如今,杨杜娟的竹编厂开发的竹编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主要有平面编和立体编两种编法。平面编主要是字画这类,立体编又有瓷胎编织、灯具、日常用品和异形造型等。”杨杜娟说,现在最好卖的就是首饰类,胸针、项链、耳环等都是大家喜欢的产品。

  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杨杜娟的竹编销路也越来越畅。现在,一年下来,销售额能达到100万元左右。

  除了生产加工,杨杜娟还把竹编工艺带进当地学校,免费教授竹编技艺,同时,还与当地职校合作,成立大师工作室,给职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竹编工艺产品的成本占到60%—80%,但是我还是想做更多的事,让竹编技艺不仅是传承下去,把竹编这个事做好。”杨杜娟说。

  今年,杨杜娟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杨杜娟说,获得的荣誉越多,感到肩上的担子也更重,这些荣誉鼓励自己通过竹编创造更多的可能。

  今年暑期,杨杜娟的竹编厂首次迎来了4批开展研学的学生,在这里,学生们按照精心安排的课程学习,体验竹编技艺。

  采访间隙,杨杜娟笑着对记者说,“前几天才交付了500份项链的订单,我们5个工人用了一周的时间编织完成。”10月份,她计划在线上和线下同时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下体验店,开发更多和竹编结合的体验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体验竹编技艺。

  一根竹子,从长在深山无人知到变成工艺品闯市场打开销路,在杨杜娟的手里赋予的不仅是价值的简单增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对家乡满满的热爱。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