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非遗富民课题组田野调查之七|杨成兰:一张侗布的传承创新之旅

2024-09-09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8月15日,记者来到榕江县栽麻镇丰登村,倚山人工坊就坐落在丰登侗寨里,几栋独具特色的木质建筑依山而建,门口荷叶田田,水稻田生机勃勃。

  杨成兰正在产品存放间核对整理即将发出的订单。“我们现在的订单主要销往日本、英国、美国等地,国内也有一部分。”杨成兰说,工作室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卖侗布,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稳定的客户,按照订单生产,销售上也有保障。

  说起回乡创业,杨成兰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2009年毕业后在城市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2016年,她选择辞职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大山很眷恋,觉得大自然很治愈。从小就受到织染这门工艺的影响,就决定回来创业,做侗布。”

  在丰登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染布,侗族这一传统技艺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织布、植物染布更是当地妇女的必备技能。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这门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于是,回到家乡的杨成兰决心把侗布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回来第一个场地是一个简易的猪圈,然后找到了一台织布机,就这样开始了侗布的织染。”说起取名为“倚山人”的原因,杨成兰说,丰登侗寨在大山里,取倚靠大山之意。

  村寨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已外出务工,如何让更多的织娘加入进来,杨成兰走遍了周边的村村寨寨,在给出不管织出什么样的品质,都会收购的承诺后,终于有了上年纪在家的织娘愿意合作。

  成立之初,为保证原材料的品质,棉花、板蓝根等原材料除了自己种植外,杨成兰还发动当地群众种植,分发板蓝根苗给农户,教农户如何种植出更好的板蓝根。

  “整个从种植到加工生产,我们都可以把控品质,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成品优质,同时,也带动村民一起参与到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杨成兰说。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贵州省妇联的扶持下,以及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杨成兰的工作室从不到30平米的“猪圈”扩建到面积1万平方米。

  工作室进一步扩大,淘宝店铺也开始有了稳定的订单。好的品质保证,让侗布有了稳定的销路,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口碑介绍而来,杨成兰也想着如何让更多的妇女加入进来,帮助她们增收。

  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妇女加入这项技艺的传承,工坊就有17位成员是固定员工,同时,倚山人还和周边村寨500位左右的织娘合作,组织年轻的妈妈们学习织染技艺,学成后在家织布,由倚山人负责回收和销售。

  杨信珠是丰登村村民,从倚山人创立之初,她就在这里织布。“在这里工作很自由,有时间就来,把样板织出来,收入也还可以,能照顾家里。”

  “有了稳定的生产能力,我们又到处寻找市场,到国外去跑,日本、美国等国家去打开销路。”杨成兰说,由于侗布属于小众的产品,一开始她就把目光锁定在海外市场,坚持传统制作技艺和植物织染,侗布逐渐受到海外客户的认可,销路也慢慢打开,有了稳定的海外订单。

  倚山人创立8年来,每年都在建设和扩大规模。“生产、运营、销售、建设,我们每年都在进行产品的创新,融入新的设计。”杨成兰说现在也在不断地尝试着新的织法,创新植物染技艺,寻找合适的植物染料。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

  “现在我们不仅仅只做织染,我们也在探索把一二三产链接起来。”杨成兰说,目前,倚山人已建设成为集植物染布、手工织布、文创产品、非遗研学、侗寨民宿于一体的乡村工坊。

  “2019年开始,我们就接待研学团队,今年7月至8月,已经接待了10个团左右。”杨成兰说,通过研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侗族的织染,也让织染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北京到榕江旅游休闲的廖女士一家就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倚山人工坊,于是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住在当地的民宿,白天在这里学习蜡染、织染等。“这里自然环境很好,也了解到当地的特色织染技艺,民族文化很丰富。”廖女士说。

  2024年,倚山人工坊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天才妈妈”侗布(植物染)梦想工坊建立,以实际行动帮助工坊运营,带动更多女性用自己的巧手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杨成兰说,对于倚山人,探索和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现在,倚山人除了运营淘宝店铺外,还开启了小红书、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接下来,还将继续完善侗族织染非遗研学、住宿一体化学习空间,更好链接一、二、三产业,创新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感受侗寨和非遗织染的魅力。”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