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 让非遗绽放时代芳华——黔东南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径

2024-07-18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康莉 侯丽

  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竞相绽放,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多重保护机制、多维传承机制、多招宣传机制、多元利用机制,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持续激发民族文化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黔东南州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州现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位居全国同级地市州之首;有2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居全省第一。

  为了加强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面总结非遗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黔东南州通过落实制度保护,制定黔东南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保障制度。同时,实施整体保护,按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要求,围绕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和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三山三江”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实施跨县域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工程。通过在全省率先安装贵州省非遗数字化著录与存储应用系统,建立黔东南非遗数据库,启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和省级、州级濒危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濒危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清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切实提高了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完成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33个项目、15位国家级传承人、37位省级州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记录成果图片2.3万张、视频1.1万条、音频500小时,累计超过10TB,为非遗项目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非遗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持与付出,黔东南州通过建强非遗传承基地,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兴趣、有专业素养的人参与项目的传承活动,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全州申报认定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2处、省级23处、州级26处;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8人、省级170人、州级394人、县级4013人。

  同时,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三进”工作,创建非遗示范学校和校园非遗社团,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编撰地方民族文化乡土教材,推动非遗学科体系建设,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让更多的人民群众零距离了解非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苗年、侗年、苗族姊妹节等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办好中国丹寨非遗周等非遗特色品牌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黔东南民族文化影响力,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依托群众体育活动宣传展示非遗,在“村BA”“村超”比赛期间穿插非遗展演,展示服饰、银饰、刺绣、蜡染、呢哨等民族手工艺品,进一步宣传黔东南州优秀民族文化,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作为非遗资源富集地,黔东南州通过合理利用好非遗珍贵资源,致力于做好“非遗+”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产业”等已形成特色,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在创新发展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路径,合理利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以就业带动力强的非遗项目为依托,实现各族人民增收致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规划建设西江千户苗寨等一批主题突出的非遗旅游景区,培育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将沿线42个传统村落、100余项非遗串珠成链,合理镶嵌了13个非遗驿站,让广大游客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推动非遗元素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和市场推广,丰富“苗侗山珍”公共区域品牌内涵,提升黔东南旅游产品质量。

  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推动非遗元素与民族手工艺、精品农业、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发非遗衍生产品,推动非遗成果转化,通过“非遗+线上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同时,推行能人带户、景区带村、合作社带区域“三带”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以服饰、银饰、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的文化旅游生产服务企业和个体,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在黔东南大地,从历史中走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的朝气,助力乡村振兴,焕发蓬勃的生气,更好地滋养社会、惠及民生。未来,黔东南州将进一步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使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