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家庭走进黎平肇兴厦格体验研学非遗之美
近年来,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一所侗族非遗文创坊着力推广“旅游+非遗”模式,聚力打造一批非遗体验、民俗体验、农耕体验等研学基地,吸引全国各地学子和家庭到侗乡研学旅游,以文创助力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之美。
5月26日,记者一行从黎平县肇兴侗寨驱车沿着爬山柏油路面行驶看到,道路两边的树丛、植蓬、野花,以及远处蓊郁叠嶂的山峦、绿沃、薄雾,十五分钟就到了厦格村。
紧挨寨门,几棵参天的古树直冲天际,细看,是枫香和楠木。在黔东南,大多数的村寨都有守寨树,也多是珍贵的古树,秃杉、银杉也比较多。
车行转了几个弯,来到一栋漂亮的私人民宿,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层层叠叠的梯田,沿舒缓的山势蜿蜒,一道道,一抹抹,仿佛精心雕琢,潜心描绘。
“快看!我抓到鱼了。”通村公路旁的一块稻田里,研学基地负责人李思敏正在与母女俩在稻田体验抓鱼,看到我们的到来,稻田里一位外国小女孩手里抓住刚刚捕获的鱼对着记者的镜头开心地笑着。
随后,我们便来到厦格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坊就是兰通群的家,走进去,和别的村民家完全不一样,木制四壁,墙上挂满了民族插画和蜡染作品;几张喝茶聊天的小桌散落在窗沿、壁下;还有一个阅读区,有橘黄的聚光灯;另一侧,投影仪幕布垂下就可以看电影。
“这个非遗文创坊,是侗族插画师兰才生和妹妹们一起费了很多心力做的。自2020年7月正式开展服务以来,共接待了9批7天的国际支教义工旅行团和几十批游客逾千人,利用传统村落进行乡村教育,同时研习和传承侗家蜡染、侗家刺绣等非遗项目。”研学基地负责人李思敏介绍。
“刚刚你遇见的丹麦一家人中午要带孩子到工坊来体验蜡染,趁现在还有时间,我带你去村里的梯田逛逛看看风景。”李思敏说。
行走在厦格层层梯田的水泥步道上,我一边听她介绍厦格的民俗民风,研学基地的思路,一边感受着这个传统村落的活力和希望,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感动。
走在田坎上,心想必定会落一脚的泥。而厦格的田间步道边却铺了石块,让人们可以闲庭信步般近距离感受农耕文明。梯田里刚刚插完秧,秧苗嫩绿,迎风轻摆;细密的浮萍弥漫在秧田中,时不时,会有田鱼扑腾,迅即又钻进稻田里,似乎我们的脚步声惊扰了它们。步道两边的毛蕨、白茅、一年蓬、马兰草,昂着头,弯着腰,扫过滑动的脚面。
厦格的梯田有隽秀之美,在雨后显得格外清透,空气中都是露珠的味道,我着迷于那种大地丰饶和绵软有序的井然感。在这里,层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之间映衬着天光云影,如同童话般的仙境。
在一块垄起的稻田上,一个三四平方米见方的看台可观看四周的梯田风光。我们趋步而上,李思敏指着目之尽头灰白的山凹说,那里就是夕阳落下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拍夕阳,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
游玩厦格梯田风景后,我们一行回到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进门,就看到一青年女子和小女孩正在工坊里的桌子上弯着头,聚精会神地在布上创作绘画作品。
“昨天我与小姨分别画了一幅荷花和一朵小花并制作成蜡染作品,今天我来准备画一只大老鼠制作成蜡染作品送给妈妈。”来自丹麦的五岁小女孩娜娜正专心的画着老鼠说。
“三月初三青蛙开始唱歌(呱呱),声音时大时小好像稻田在歌唱(呱呱)……”在非遗文创坊内,来自村里的小学生们跟着李思敏学习唱侗歌给远道而来的丹麦小女孩娜娜听,轻快的曲调中开启一场传统民俗与非遗文化之旅。
“2008年来过一次肇兴,当时要乘坐火车到凯里后,再转乘汽车到侗寨,交通时间特别久,侗寨很淳朴清净,只有两三家旅馆可以住。回去之后结婚一直居住在丹麦,通过看到媒体和抖音相关报道贵州苗侗风景的旅游日益火爆,机场、高速和高铁的相继开通。这次与家人一同再次来到侗寨旅游度假,发现侗寨周边变化很大,原来熟悉的地方开始变得陌生,很庆幸的是看到鼓楼、风雨桥都还完好保留;民俗节日、生活习俗还一直延续。”来自广东的李珊女士说。
在非遗文创坊内,李思敏时不时走到桌前,悉心指导亲子家庭制作蜡染。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随后,再去掉布面上的蜡质,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的老鼠图案……
“我家女儿一直都很喜欢传统文化,今天来做蜡染,发现不仅能跟着非遗名师学习,通过李思敏的耐心指点,原本对蜡染毫不了解的孩子做起蜡染来也有模有样,还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成果带回家。此外,这次一家人来到这里不仅让孩子学习制作蜡染,还体验了稻田抓鱼、与村民一起栽种稻谷,欣赏了美丽的梯田风景特别开心,等回去后会组织朋友再来侗寨旅游观光体验非遗文化。”李珊女士说。
自“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由黎平县文化馆定期派出专业辅导老师到校园进行文化辅导,让传统与现代文创研学完美融合,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和教唱,不断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民族旅游也是从厦格自己的土壤、社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产业,它更具持久性,发展旅游业是最大的富民产业。厦格拥有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但旅游业却未得到充分开发。通过‘侗族非遗文创坊研学基地’活动,不仅提升了本村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也推动了‘双减’落地,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也让民族文化传承更加生动落地。此外,通过‘侗族非遗文创坊研学基地’活动,还进一步增强了外来的孩子感受着乡村的美景和非遗的传承,村里的孩子也通过文创坊接触着外面的世界,两两相宜,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软实力。”厦格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