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让非遗手艺焕发新生机
一座思州府,一方思州砚。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岑巩县探寻思州石砚如何做到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又是如何让非遗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岑巩,古称思州,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地之一,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这里,文化灿烂,史迹辉煌。
思州石砚,又称“金星石砚”,是中国八大名砚之一,因产地岑巩县古称“思州”而得名。其造型奇巧精细,结构复杂严谨,是传统手工砚雕的典型代表,具有易于发墨、研汁如油、明亮生辉、惜笔惜墨等特点,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这是九龙砚、金鱼砚,那边有我们黔东南民族文化非遗砚,我们这些石砚都是根据石头形状来设计图案的,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走进岑巩县思州砚传承基地,思州砚非遗传承人周永平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石砚。
在展柜大厅,一排排形状各异的石砚整齐地摆放着,它们像是在等待着与有缘人的“邂逅”。
“星石潭是史上‘金星石’最佳产地,自古以来为思州石砚提供稳定的原料支撑。”周永平说,思州石砚的材质为金星石,主要分布在岑巩县思旸、羊桥、凯本、大有、注溪、天马、客楼等地,目前他们的开采点主要是思旸镇的平坝村星石潭、岑峰村、马坡村等村寨。制作工艺覆盖全县11个乡镇,同时辐射镇远、玉屏、江口、石阡、新晃等周边县市,这为石砚制作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保障条件。
近年来,岑巩县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非遗的身份标识逐步从“遗产”向“资源”转化,积极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让非遗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当地部分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加油添彩。
杨亮是一位90后的思州石砚传承人,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匠心、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致力于弘扬非遗文化。
说起学习制作思州石砚的经历,杨亮告诉记者,他于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见识到了思州石砚的制作过程,看到精湛的雕刻技艺、古朴典雅的砚台造型,让他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跟随周永平开始学习思州石砚制作技艺。
“这8年来,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还有幸参加一些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见识全国各地的优秀工艺品和民间艺人的技艺,现在这门手艺已经成为我的事业。”杨亮说,8年前自己开始学习制作非常难,拿到一块石头都不知道怎么下手,都是基地的师傅他们告诉他如何构思画图,如何制作,手把手地指导,直到他会。
“传承和发扬思州石砚的传统技艺,需要更多年轻人来加入,而我也会不断探索新技法,努力提升技艺水平,雕刻出更多精美的思州石砚。”谈及未来,杨亮表示,将尽其所能去培养更多的热爱思州石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和自己一样,传承和发扬思州石砚技艺,让这一传统工艺品在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前,思州砚传承基地的学员们都是在简易的铁皮厂房工作,冬冷夏热,灰尘很大,很多对石砚有兴趣的学员因为简陋的厂房离开了基地。
据岑巩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非遗中心主杨通友介绍,自2017年以来,岑巩县积极争取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资金及电子科技大学帮扶资金,共投入60余万元用于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传承人技艺培训、“思砚杯”青少年书画大赛等方面。如今,改善了传承人制砚工作环境,提升了传承人制砚技能和水平,也为今后思州砚实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源头上解决了制约非遗传承的瓶颈。
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思州砚在2003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荣获“国之宝--中国文房四宝十大名砚”称号,2016年当地建立了“思州石砚博物馆”,还设置了展区,采用实物、文字、书画及多媒体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思州砚的历史和文化。
正如岑巩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泉所说:近年来,岑巩县紧盯唱响代表思州悠久文化显性符号的“思州石砚”文化品牌,从建立名录保护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注重文化活动交流、夯实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对思州石砚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