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三门塘村:古韵悠悠岁月长

2024-04-25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侯丽

  清澈的河流,清新的空气,抬头有蓝天,出门有公园,散步有绿道……四月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山水风光格外美丽。

  4月19日,记者从天柱县城出发,行程约40公里,来到三门塘。

  一条蜿蜒有序的青石板路从村口向村内缓缓延伸,道路两旁,一座座古朴的吊脚楼、窨子屋坐落在清水江与青山环绕间,散发着浓浓的乡风古韵。

  “以德为先,‘德’字放在前面,这是三门塘一百多年的家训。”刚进村口,远远就听到三门塘村原党支部书记、寨老王泽平在家风教育研学基地,向游客讲解三门塘的家风家训。

  “作为族人敬重的‘大家长’,族里若有兄弟、爷俩、夫妻闹架,祠长就要出面进行劝和、讲理,维护家庭和谐。”王泽平意味深长地说,“族规意在教导后代,若违反了族规,后果很‘严重’,是要受到族规处理的。”

  “在三门塘,传承和推行‘家’文化已成为最重要的传统……”说起家风家训,老人津津乐道、意犹未尽。

  三门塘是清水江畔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清水江上的明珠”“木排漂来的侗寨”,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清江美景,更有沉淀深厚的民族文化。

  “三门塘的盛名来源于当地的‘家祠’文化,‘太原祠’和‘刘氏宗祠’是三门塘地标性建筑。”临时客串“导游”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焕梅自豪地介绍道。

  “在寨子里,走路不小心也会碰着文物古迹呢。”李焕梅指着路边一块瞧不上眼的石碑说,“不要小看它,这可是凿刻于光绪年间。”

  李焕梅一边引着记者沿石级而上,一边讲解。

  转出古民居小巷,一座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的古建筑出现在眼前,大门上方书有“刘氏宗祠”四个大字……

  “这就是曾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刘氏宗祠。”王泽平老人介绍,“在联合国获旅游项目奖,贵州省尚属首次。”

  与刘氏宗祠相距300米的太原祠是王氏宗室的家祠,建于乾隆年间。

  “祖先原是太原望族,家祠以‘太原’命名,表达了儿孙对故土的怀念,浮雕白菜则寓意清白。”王泽平细心地介绍,自豪感悄然流露。

  时至今日,三门塘聚居着侗苗两个民族,共19个姓氏,1600余人,有古民居、古寺庙20余座,走进三门塘如同置身于一座露天博物馆。

  “近年来,三门塘结合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家风研学馆,推出家风教育、家祠文化,让游客感受三门塘传统淳厚的家风家训文化。”李焕梅说。

  2023年以来,全村已创建家风文化体验户3户,创建家风教育基地1个,百年古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三门塘的魅力,我们把村中古建筑、古文物与家风教育、家祠文化等串联起来,设计成旅游线路,十步一景,百步一亭。让游客既能看美景、逛巷道,还能品油茶、体民风。”李焕梅介绍说。

  随着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三门塘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外出务工的人也陆续回乡创业,通过开办农家乐、农家小院、油茶铺等,经营特色美食、农家民宿,发展养殖和农业观光采摘,从乡村旅游中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油茶是我们的特色小吃,来玩的游客都要到店里吃上一碗,一天有500多元收入。”青山油茶铺老板刘青山开心地说。

  而在村子另一头的三妹农庄,刘万贵夫妇也开始忙碌起来。

  “今天客人多,订了10桌饭菜。我们农家饭菜的价格实惠味道好,很多游客都喜欢来。”刘万贵高兴地说,“打了这么多年工,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走进坐落在村中古巷里的一家农家小院,青砖碧瓦的二层小楼,满园翠绿的蔬菜、庭院摆放的盆景、竹子编织的栅栏,庭院“方寸地”变身“花博园”。

  “小院虽小,但5个房间各有特色。”今年60岁的主人刘金良,对于农家小院民宿经营有自己的理念,“走侗家油茶、家风、木商文化路线,在游客沉醉于民族风情时,也能感受到民宿的贴心服务。”

  与此同时,三门塘村还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因地制宜把“合约食堂”办成农家乐,带动了景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了群众创办民宿热情。

  目前,全村共有民宿17栋100余间。2023年以来通过举办培训班、家风教育、文化活动,接待各类旅游团队110余次,给群众和村合作社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50余万元。

  一条老街,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条小河,流淌着繁盛的光景。穿行于似岁月深处而来的古街、古巷、古石板,在这一片乡愁的烟雨朦胧中犹有世外桃源之感。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