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苗岭深处那颗“金钉子”
在巍峨的苗岭深处,住着这么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村落,保存完好上百年的苗族民居一橦挨着一橦,房前屋后的石头都是“会说话”的古生物化石,乡亲们穿在身上的民族服饰,传承着千百年的历史,更为难的是90年前,一队队红军从曾在这里宿营,至今仍流传着红军在此养伤的故事,她就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第十一颗“金钉子”所在地--剑河县革东镇八郎苗寨。
沿着八郎村内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突然发现一家木房外墙上悬挂着一张木牌,上面“红军养伤屋”的故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部长征到革东镇八郎一带宿营,开展宣传红军政策、打地主给穷人分粮食等活动,得到当地百姓拥护。
“红军到来时,受地方反动政府宣传影响,寨上的人们都很害怕,只有几个重病人走不动留下来,能走的人全往山上躲藏。”79岁的房屋主人刘正德介绍,红军到来时,这里大概居住着40来户人家,全寨几乎都是一层楼的木屋,唯独他家的房子最大,是三间一层半高的木屋。
可村民万万没有想到,红军来到村里后,主动给生病的村民治病,还把乡亲们的房前屋后打扫干干净净,把家里的水缸装满水,两个病情减轻和好转的村民主动到山上把躲藏的乡亲喊回家来。
一户、两户、三户……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家后发现,被人吃过的米桶、用过的鼎罐、炒菜锅、菜地等都放有银元。原来这是红军用市场价值来衡量,无论是吃过哪一家、用过哪家的物资,都会超过价值,完全算得上秋毫无犯,与原先听到的“宣传”完全不同。
“当时,有多个受伤的红军在寨内治伤,居住在两较宽敞的民房里,我家这里就是其中一栋,现在我们不住了,但是一直保存完好。”刘正德说,红军那种吃苦耐劳和爱民的精神一直在村里得到传承,现在乡亲们有的做刺绣、有的在城里做生意,年长的老人就在家养猪养牛,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据《台江县志》记载,长征时期,曾有两路红军从八郎经过:1934年12月中下旬,红军一路经过剑河南脚进台拱的掌架、革东、大稿午、八郎、宝贡、新寨、平兆、塘坝达施洞;另一路由剑河巫溜进台拱交汪、方召、待忙、汪一、交喜、大稿午、八郎、宝贡、偏寨亦达施洞会合。
八郎村委会副主任刘贤说,红军到宝贡时,遇到一座桥断了,红军就立即开展维修,长长的行军队伍停下来,一直绵延到八郎,足见当时的队伍有多大。
红军行军过剑河,是通道会议的决定,这一决定在黎平会议上达成了统一共识,并分左右两纵队经过剑河前往台江和镇远,而八郎就位于右路上。小小的八郎村就这样见证了万里长征的伟大转折。
记者漫步在“化石上的苗寨”,穿过一条条迂回的小巷,墙面是黄色的寒武纪岩壁,墙上绘满了栩栩如生的远古海洋生物,仿佛穿越时光,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海底奇幻之旅。浪漫式“等你五亿年”五个大字的寨门给人印象最深,曾有海誓山盟,而八郎却有“海枯石不烂”的化石故事。
村民刘锋说,八郎就是海枯石烂的见证,五亿年前,这里就是一片海,生活着棘皮动物、三叶虫、软舌螺、腕足类、单板类、水母及藻类等多种简单的古生物。如今,它们都成为了嵌在石头里面的化石。
说起这些化石的发现,刘锋向记者娓娓道来。
1982年,几位外地人来到八郎村,看起来斯斯文文,成天在山里敲敲打打,对石头很感兴趣,其中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高个子中年男人,还经常请村里人帮忙敲石头,过不了多久他们就离开了。
直到1990年10月2日,高个子男人又带着团队,在肩负着中国地质人抢夺国际话语权的使命,再次来到了八郎村,寻找宝贵的“金钉子”。可刘锋哪里知道,这位斯文高个子男人就是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元龙。
“当时,听说加入敲石头的队伍每天可以获得3块钱的工钱,我毫不犹豫选择加入,我运气好,第一锤居然挖开一个始海百合,是球状的,当时团队还特意奖励了我3块钱,那是我这辈子靠着劳动拿到的‘第一桶金’。”当年刘锋因家境贫寒、兄弟姊妹多,不能就读高中了就辍学回家务农,刚好有幸参与八郎村化石山科研剖面的发掘标本采集工作,不经意间与化石“结缘”。
功夫不负苦心人,2001年,赵元龙教授和团队在村里的乌溜——曾家崖剖面处精确定出印度掘头虫的出现,“金钉子”的准确位置。
2018年6月,国际地层委员会全票通过乌溜——曾家崖剖面作为“金钉子”提案。八郎村成了中国第11颗“金钉子”落户所在地,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游客研学旅游的热门地。
刘锋因为热爱化石,后来自愿担任八郎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管理员。同时,把自家房屋改造成了一个化石陈列馆,展出他30多年来收集到的三叶虫、始海百合、腕足动物、菌藻类等5个门类,86种800余块化石。
每天去核心区“巡山”回来,刘锋就在陈列馆等候游客。他日复一日守护着化石剖面,游客来村里了,就带游客参观八郎村寒武纪生命世界主题墙绘和地层地貌环境。他用一位农民的朴实语言和一位地质专家的严谨为人们科普地质知识,讲述着独属于八郎村的时光故事。
从小深受父亲刘锋影响的刘星宇,大学毕业后,选择陪着父亲一起守护这里的化石群。每到周末或者假期,八郎村游人如织,大家都是来这里听父子俩讲述生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金钉子”落地的故事。
“剑河不仅仅有化石,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有漂亮的苗族红绣,这些都是当下开展研学旅游的热点资源,所以这几年我们家也开起了农家乐,母亲不仅会刺绣,还会做美食,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25岁的刘星宇说。
刘星宇说,在过去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苗族同胞依靠勤劳智慧的双手,即使再难再累也要保障姑娘出嫁有一套像样的盛装。如今日子好了,村里每个妇女都会拥有七八套苗族服饰,还要为女儿和儿媳妇置办同样多的服饰,用以参加不同的节庆活动,每套服饰的价值在两千元至几万元不等。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而我们就是新生代!”采访即将结束,刘星宇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篮球场,指着旁边大楼墙上的字念着,并告诉记者,他和父亲在保护传承的同时,更好去挖掘资源的发展潜力,带动乡亲们发展特色产业,让大家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跟随刘星宇,我们来到八郎村古生物化石体验区,刘锋正带着游客在参观体验。
“爱德华,走了,下次咱们带着爸妈和孩子们一起来体验,好吗。”“爱德华,得赶车回去了。”来自荷兰名叫爱德华的游客正在端详手里拿的一块石头,完全不理会妻子的催促,沉浸在与五亿年前化石的“对话”中……
俯瞰八郎,一橦橦盖着小青瓦的小木房村、寨脚下斑斑驳驳的农田何尝不是绣在大山上的刺绣,老人和小孩脸上洋溢着的天真笑容,何尝不是岁月静好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