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加多彩的“诗和远方”—— 黔东南州持续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春日时节,从江县加榜梯田蓄水丰盈,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田园水墨画,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图为3月16日航拍加榜梯田的如画景色。 (通讯员 吴德军 摄)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黔东南州是多彩贵州绚丽的精美篇章,更是“诗和远方”的“打卡点”和“富矿区”。
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资源禀赋,以“民族原生态 锦绣黔东南”为品牌,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持续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电影里“宝莲盛开”这段空灵圣洁的配乐,来自黔东南州的非遗瑰宝“侗族大歌”。随着电影的持续热映,这一传唱千年的非遗之音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次让黔东南迎来更多的游客。
2024年央视春晚大舞台,黔东南州原创音乐《上春山》火爆出圈,“上山”“落花”“春光短”“似今年”等诗词元素巧妙地融汇妙用,让人仿佛置身于黔东南的满园春色里。歌曲《登高》唱响2025年央视春晚……这些都是黔东南这片热土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据数据显示,2024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8704.6万人次、同比增长10.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6.64亿元、同比增长11.51%,实现游客人均花费1121.98元。一幅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实践画卷在黔东南大地徐徐展开。
深挖资源禀赋——
构筑文旅融合新高地
黔东南的三月春风拂面,处处花海烂漫如诗。
麻江县坝芒乡乐坪坝区,金黄色的连片油菜花随风摇曳,涌起层层金色波浪;施秉县甘溪乡花漾河畔台湾生态庄园,漫山的樱花缀满枝头、如云似霞……春风拂过,黔东南大地繁花似锦。人们纷纷走进公园、郊野踏青赏花。于此,“赏花热”掀起春日旅游热潮,为城乡消费注入了蓬勃动能。
初春的烂漫花海、盛夏的桃李荷田、金秋的梯田云海、隆冬的冰雪雾凇……
黔东南处处皆美景,四季旅游元素全面开花。这里民族文化浓郁、非遗资源丰富,中国丹寨非遗周、“村超”“村BA”非遗集市等主题活动更是涵盖近郊游、乡村游、研学游等形式,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了游客留得住、留得下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览生态之美,得人文之胜。得天独厚的资源赋予黔东南发展旅游的底气。
2024年以来,黔东南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推动文旅、体旅、交旅、农旅等“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创新办好“村超”“村BA”等文体系列赛事和活动,加快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大力拓展“低空+旅游”等山地特色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景景串飞”等特色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激发旅游市场新活力,旅游产业化不断提档升级。
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贵州“村超”、“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贵州苗乡侗寨“村火车”被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评为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成功举办2024中国(黔东南)国际民歌合唱节,联合国国际音乐艺术发展联盟、国际合唱联盟授予黔东南“国际音乐旅游目的地”。“村”字号系列赛事、姑妈篮球赛等群众性活动备受央媒、省媒以及海外媒体广泛关注。
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到“旅游+”“+旅游”遍地开花。2024年,黔东南州新增旅游经营主体8000家以上,其中新增规上旅游市场主体80家;新增3个4A级景区。目前,黔东南州共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达70家,其中5A级1家、4A级23家、3A级41家。
赛事经济赋能——
激活流量转化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活力四射。“村超”“村BA”被写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这让黔东南人民倍感振奋。
“村超”“村BA”火爆出圈以来,发展势头越来越火热。以球为媒, 以球会友,“村超”“村BA”不仅成为体育竞技的比拼舞台,更成为群众的超级大联欢。
“村”字号赛事的愈加火爆,极大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民宿酒店爆满。为让游客更加舒适、更沉浸式感受比赛魅力,当地专门建立了夜间经济消费聚集街区,设置烧烤区、特色小吃区、冷饮区等摊位。村民自发在比赛现场开展美食宠粉活动,让观众游客免费品尝黔东南的牛瘪、羊瘪、卷粉、腌鱼、糯米饭等特色美食,借力球赛让黔东南美食得以更广泛传播。
“村超”“村BA”给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2024年,榕江县接待游客9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8亿元,比2023年分别增长24%、28%。2024年,台江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30%以上,台江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增速连续12个季度位居全州第1名,在贵州88个县中排名前列。
“我们将充分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持续办好‘村超’赛事,持续打响‘村超’品牌,全力发展‘村超’经济,推动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榕江县分管文旅工作的副县长黄国锋表示。
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顾平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赛事体系创新、产业链延伸和全域旅游布局的深化,‘村BA’将继续以篮球为纽带,持续推动地方经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村超”“村BA”火爆出圈,已成为黔东南文旅的一张亮丽新名片。3月9日,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汤越强表示,黔东南州始终注重做好要素保障,努力将“网红”变“长红”。
如今,“村超”“村BA”已成为黔东南州“体育打头、文化助阵、经济唱戏”的发展引擎,品牌流量快速转化为经济流量。2025年春节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436.8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43亿元,同比增长12.22%。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黔东南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主创、全民参与、民族团结”原则,持续把“村超”“村BA”品牌赛事办得更加活力四射,让中国的乡村更加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业态创新突破——
培育产业升级新动能
2月12日至17日,清水江畔芦笙悠扬,凯里市舟溪镇甘囊香芦笙节盛大举行,持续6天的民族文化盛宴,创下14万人次入场纪录。身着百鸟衣的苗族青年,与远道而来的游客,在直径百米的芦笙场共舞,形成了“万人踏春”的壮观场景。
“很多省外游客慕名而来,芦笙会期间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2%,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10%,带动的蜡染体验、苗药养生等衍生消费突破600万元。”凯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江介绍道。
一个节庆带火一条产业链,这只是黔东南州推进文旅融合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
黔东南根据市场新变化、新需求,在文旅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档升级、挖掘内涵、做出品位。16个县(市)创新旅游景区管理和运营模式,升级游客的体验感,打造更多吸睛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优化产品供给,留住过夜游客,让旅游业态既叫好、又叫买、更叫座。
苗年、侗年等节庆活动成为新“顶流”。2024年11月9日至17日,雷山大塘大型苗族情景史诗《仰欧桑》剧目实现门票收入50.27万元。去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2024黎平侗年篝火晚会销售门票4530张,销售金额39.86万元……《仰欧桑》、“村歌”“村T”等新业态通过“节庆+赛事+演艺+景区”联动模式,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放大了黔东南州文旅品牌的声量。
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丹寨万达小镇针对不同客群,推出“温泉+中药”“温泉+餐饮”等温泉冬令营;岑巩思州温泉持续优化康养产品,在盐井温泉康养活动周推出多种温泉泡法。
凯里下司古镇创新智能导览系统,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体验等,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之旅……一系列新活动、各种新业态,点燃黔东南旅游新热潮。
镇远古城,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是一座历经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处如临画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正着力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我们将以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为目标,以抓好旅游招商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镇远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深入挖掘镇远历史、红色、民俗等特色文化,整合氵舞 阳河、铁溪等自然资源,精心谋划沉浸式演艺、低空体验、生态康养等新兴旅游项目。”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刘颖向记者介绍。
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黔东南州积极探索“非遗+研学”旅游融合方式,创新实践“非遗+品牌”“非遗+景区”“非遗+节庆”“非遗+研学”等,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系列特色旅游线路,为游客带来更加精彩多元的文旅新体验。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从单一景观游览到多元业态体验,为深度助推文旅融合,黔东南州持续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让多元业态赋能旅游持续“上大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等等,让黔东南更加坚定了深化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步履不停,诗行远方。乘着高质量发展东风,黔东南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以推动文旅融合为重要突破,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大力培育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奋力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在高质量发展中演奏出更加多彩的锦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