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乡土人才返乡回流的对策研究
舒莞香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吸引乡土人才回流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路径。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乡土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业发展初见成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依然严重,人才掣肘在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中仍是难以攻克的难关。如何补齐乡村场域内人才缺口,盘活乡村内在资源禀赋,激发乡村内生性动力,这就离不开“就地取材”和“引才归乡”,在乡村挖掘和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新型“三农”工作队伍。
一、“筑巢引凤”聚人才,蓄势赋能促发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面对越来越空的农村,如何让村民回村,如何让能人大户返乡创业、服务家乡、带动发展?靠“天花式”的吹捧宣传、“画大饼式”的许诺和“亲情式的绑架”是引不回人才的,只有让持观望的能人们看到“真金白银”的实惠,看到家乡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到政府振兴农村的迫切愿望和诚恳的态度,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事业的空间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才能“引得金凤来”。
一是“聚人气”。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改厕、改圈、治污水、治垃圾”等提质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不只有乡愁和美景,还有便利的交通,便捷的生活,让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乡土人才愿意回来、想回来,集聚乡村人气,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添财气”。“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通过返乡创业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开展创业培训等,引导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归乡创业。构建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及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把扶持创业作为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的重要手段,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各项优惠政策,实施好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回乡创业人员赚到真金白银,实现好“梧桐引凤”,以“添财气”来“聚人气”,不断强化人才“集聚效应”,实现乡村发展人力资本的整体提升。
三是“增福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城乡之间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良好发展环境成为广大优秀乡土人才返乡的“引力”,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解决好乡土人才返乡的合理待遇、家庭保障等现实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农村广阔天地成为广大乡土人才大显身手的有福之地。
二、“以培带育”育英才,选培结合强队伍
人才在引,但不能过度依赖,特别是在广大优秀乡土人才不愿回乡的大环境下,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在开发培养上下足功夫,做好人才培育文章,把人才培养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以培带育”实现乡村人才积累的均衡发展。
一要培育和发掘乡土人才。以地缘、血缘、亲缘等为基础,将“子弟兵”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兵团。加快对农业生产经营性人才的培养培育,发掘并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原有产业和品牌,形成名人示范集聚效应,延续乡土人脉。建立村“两委”年轻成员成长机制,加大对乡村服务人才的培育,注重对农村年轻党员和村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让更多的有文化、有担当的年轻人加入建设家乡的队伍中。加大对基层治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降低边远艰苦地区基层干部的招录门槛,设置专门针对退伍军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农村服务人员的招录转干条件,鼓励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重返“三农”领域。
二要培育和发掘乡土品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培育好特色乡土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乡土人才回流。以米产业为例,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的“平良贡米”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带动了当地农户种植增收致富。但“平良贡米”在外没有形成规模,没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因此,讲好“贡米”故事,做好做大做强“平良贡米”文章,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贡米”品牌,用品牌效应带动米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三要培育和发掘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头。不管大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把乡村主体“内生动力”培育好,乡村的全面振兴仍然有足够的机会与空间。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政策、资金等保障,吸引乡村经济、管理、技术、法律等多层次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树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利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类政策,通过提升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促使各类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进驻并服务农业农村。构建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吸引城市精英人才和外出务工人才入乡返乡创业。通过在外优秀乡土人才、“五老”返乡出资出力拉动教育、人才、项目等回乡,最终实现乡村发展人力资本的回归。
三、“人岗相宜”用好才,人尽其才显作用
用人得当,事半功倍。在乡土人才回引、培育和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人岗相适”的原则,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意识,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研究好“人”和“岗”,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产生最大效益。
一要“知岗”。要充分了解“岗位”对于乡村人才的素质要求,“知岗”而选人用才。如在传承民族文化、乡村文明方面,需要的是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在发展培育乡村产业品牌,发展乡村经济方面,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等。
二要“知人”。要对人才的个体情况、能力素质等进行分析,“知人”而用人选才育才。在分配工作任务时,做到德才兼顾巧搭配,充分考虑人才的长期潜力和适应性,通过细微之处观察人才的真实面貌、品德、能力等,让其在实际工作或项目中展示其能力和态度,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最后通过实际成果来评估其适合度和潜力,打破常规充分利用他们的多样化优势,更有效地识别和利用人才,提高人才职位的匹配度,做到“人岗相宜”,也能更好地留住人才。
三要“知己”。在乡土人才的培育使用和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作为领导、干部及个人都要对自己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和定位,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对自己村自己镇适合发展什么,要有全面准确科学的研判,在充分全面的调研论证后,结合实际选准一个项目,不要求高大上、不求全面开花遍地结果,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发展一个项目,打造一个品牌,成功发展一个产业,积累村集体经济,示范带动村民发展。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干、一任接着一任干,让人才在广阔农村发挥重大作用。
四、“服务保障”留人才,优化环境拴心留才
乡村振兴,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留住人才,要构建“事农为荣、入乡为耀”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价值认同氛围,做好服务保障和出台激励机制,让优质服务留住人才、变“流量”为“留量”。
一要搞好保障。搭建好平台,种好了“梧桐树”,还要将后勤配套保障平台建立起来,对引进来的人才和项目,要做好各类保障,他们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空间了,还需要安顿好他们的大后方,不能让后方保障不稳影响才华的施展。不能让他们“抬头工作、低头流泪”,甚至让人家血本无归,那样将难以留住人才,引进来的人才都将是过客。因此,一方面要根据中央、省、州人才政策,结合乡土人才实际需求,及时修订适用本地的各类人才在经济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设,强化政策支持激励,加大留才力度。另一方面,要搭建好干事创业平台和交流平台,在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小额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制定优秀乡土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优秀青年乡土人才开展集中培训,帮助解决问题困难。组织召开“才聚凯城”乡土人才成长分享会,了解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诉求,拓展留才深度。
二要做好服务。对已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指导和服务,重点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提供平台,既让青年人才有组织、有业务、有收入,也带动更多渴望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村民参与进来,从而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对优秀乡土人才、“五老”们,要打好“乡情牌”,通过举办老乡会、同乡会、宗亲会等形式,邀请他们返乡归乡观摩、考察或参与基层治理,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改革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并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逢年过节送去家乡的问候,让他们感到家乡的温暖、感觉到身份的自豪和事业的荣耀,最终积极地为家乡的发展发挥余热作贡献。
三要用活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对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各项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地为服务“三农”的群体争取国家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如,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载体,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资金为杠杆,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发展,建设宜居宜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吸引外出的游子回乡就业创业。完善乡土人才培育奖励机制建,通过“三名人才”“三名工程”“创业人才”等评选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等支持鼓励。探索建立农村职业经理人选聘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返乡发展且成绩突出、作用显著、示范带动面大的能人、大户等乡土人才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励,激发他们留下来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服务家乡的热情。
(作者系中共凯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