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文书价值论
2008年夏,在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成功举办锦屏文书专题讨论,将之作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介绍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遗产保护专家和国际学术界有关人士,使这一重要文献遗产的珍贵价值和保护利用得到了各界更广泛的关注。2010年2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锦屏文书,是黔东南州境内清水江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形成,反映林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民间习俗、生态环保、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变化的历史记录,是黔东南各族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乃至世界保存较为完整、系统、集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民间档案。2011年,锦屏文书“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经过10多年的挖掘、抢救、保护与研究,目前已具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条件,加快推进锦屏文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谈谈其核心价值所在。
一、锦屏文书彰显了中国灿烂的契约文化
17世纪中期以来,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木材贸易勃然兴起。尤其是清代雍正年间完成清水江中上游苗疆的开辟后,木材贸易更是进入了繁荣期。在木商、行户和林农的积极推动下,清水江成为黄金水道,该流域盛产的杉木通过清水江黄金水道源源东下,形成“白龙奔腾东去”的壮观景象。木材贸易的不断发展,原始自然生长的木材资源很快被采伐殆尽。为使木材贸易持续发展,于是出现了人工造林。土地买卖租赁、劳力佃栽入股、树苗开圃栽培、山林营造管理、树木砍伐搬运等等活动异常活跃。在这些林木生产销售活动中,产生了大量明晰产权、维护各种关系的汉字契约文书。截至2017年底发现,黔东南各县民间所保存的文书大约有30多万份(件),全州收藏机构共计收集到了23万余份(件)。因数量之多,锦屏文书被认为是仅次于“徽州文书”的全国第二大地方文书。锦屏文书填补了中国缺乏反映古代林业经济历史文献和缺乏反映古代少数民族经济历史文献的两项空白,是人们研究了解明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社会发展轨迹和规律的珍贵史料。研究这些文书,可以“重建西南乃至中国的历史叙述”。
锦屏文书实际上就是灿烂的契约文化。唯有这样的契约文化,才能维护各方人们的利益,稳定社会秩序。在乾隆、嘉庆年间,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已步入不折不扣的“契约社会”,人们相互买卖山林田土、租佃山场、借贷钱粮、交换财物、析分家产等无不签订契约文书为证。在村寨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契约文书,多者数千份,少者也有数十份,完全没有契约文书的家庭极为少见。在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们自觉践行契约规定的义务和责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人们便会以契约文书为武器,进行坚决的捍卫。
二、锦屏文书的主要精髓是和谐与诚信
锦屏文书这种契约文化的精髓就是谋求和谐,惩治不和谐,维护各方资产利益;彰显诚信,以契约文书为证遏制并惩罚不诚信,达到维稳。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习惯用契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人际种种重要关联,立上一纸契约,以契为凭,相互约束,如有违背,依契约必然惩处。在锦屏文书中有不少记载民间惩处不诚信的案例。也有记载已告到官府的官司经寨老、亲友调解,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案例。锦屏区域及清水江流域民风淳朴,民众守诚讲信,山上打草标的东西别人不会去动,江中放流的木材只要打上自家的斧印,不管漂到那里都不会丢失。村寨夜不闭户、道不遗失。锦屏文书在此成为民间诚信制度的体现,起到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作用。在当今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锦屏文书彰显的契约文化是中华民族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的集中体现,字字句句如同千金诺言。诚信在这里,闪耀着西南少数民族的人性光辉,成为推动契约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奠基石,其透射出来坚如磐石、诚信至上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符合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与内容要求,需要我们去大力倡导、弘扬和认真践行。
三、锦屏文书的林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随着木材贸易和人工造林的不断发展,锦屏区域清水江中下游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从平整肥土搞苗圃、移栽树苗到炼好的林地、施肥管护树苗生长、封山育林,到砍伐搬运销售林木等等,逐渐探索和积累出了一系列林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其中被当今林学界高度关注的“林粮间作”技术和经验,在清代乾隆年间即已十分成熟。“林粮间作”已成为当时大多数贫苦农民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广大山主培育丰产林、追逐林业高效益的手段。作为在长期的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锦屏文书,大量记载着清代至民国各个时期人工造林的具体技术和经验。那些锦屏文书忠实地记录了当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对中国混农林业和人工营林业的重大贡献,也是世界林业技艺的一个历史典范,被中外学者赞誉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
四、锦屏文书的林业生产管理经验
众所周知,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一般情况下,需要20至25年才能成材采伐有所收益。而且,在这20多年间,制约和影响林木生长和收益的因素很多,如森林火灾、风雪灾害、权属纠纷、偷砍盗伐等。因此,需要长期有效的管理,同时要有相当的人力物力投入。清水江流域林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颇富成效的林业管理经验,使林业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生态得以高水平的维持。王宗勋先生在《民间文献“锦屏文书”的生态文明价值探析》里总结说:“这套经验的核心内容就是产权明晰,责任主体明确,利益分配合理。”
在锦屏文书中占最大比例的山林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其最大的功用就是明确土地的权属。我们所看到的山林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几乎都要明确以下要素:一是买主和卖主,二是土地所在的地名,三是土地来源,四是土地的四抵,五是土地股份数目,六是买卖的价格,七是凭中和代笔人,八是卖者的后续责任和义务,九是买卖的具体时间。如果契约签订后,还有需要补充说明的,则用“外批”的形式来完成。山场权属的明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从事林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了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责任主体明确。每个角色在林业生产中的责任,锦屏文书也明确得十分具体。
五、锦屏文书的社会管理经验
在锦屏文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社会“乱象”及其治理办法。其中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组织团防进行自保,也就是一个村寨或相邻几个村寨或村民代表签订团防协议,人们根据协议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保护村寨生产生活安全。
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全和秩序稳定,除了组织各村寨联团自保外,还加强对从湖南、江西等地迁移进来的汉民管理。对那些刚进来从事佃山造林的外地汉民,更是严格要求。签订佃山契约文书,其中就有佃山者必须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规定和要求。各村寨实施严格的社会管理,使林业生产得到正常进行,社会秩序也得到有效的维护。
六、锦屏文书见证少数民族对汉语汉字汉文的运用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绵延数百年的锦屏文书都是采用汉字书写,这些汉字汉文契约却是在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真实地记录了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活动、家族形态、社会生活、民俗活动等,是研究黔东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在我国无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用汉字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像黔东南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这样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地使用汉语汉字汉文的现象不敢说是绝无仅有,但也不多见。在这个地区,日常生活中本地人们使用着本民族母语,一旦与外来人士交谈则用汉语,在记录书写的时候又使用汉字汉文,两种以上文化的交融现象已经存在几百年。汉语汉字汉文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运用,少数民族地区有汉字汉文的契约文书,这为民族融合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十分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锦屏文书具备申遗特质
锦屏文书具有极高的契约历史、林业科学价值,是契约文化的杰出范例,能够为已经消逝的木商文化提供独特的见证;其纸质的主要载体在岁月、空气剥蚀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但有关机构已经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保护。锦屏文书与黔东南区域现行的民间良风优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有着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锦屏文书反映的是明代以来封建社会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变迁,虽然属于过去时代的遗留物,但是,对于当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人工造林、森林管护、木材贸易形式、林业发展、生态立县、生态立州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对研究林学、农学、民族学、民族法学、社会学、经济人类学、档案学,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对研究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少数民族社会稳定具有以史为鉴的可资性。
锦屏文书的内容精髓和形式特点更具有条件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18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使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有法可依”,为申报《世界记忆工程遗产名录》提供了法律保障。
锦屏文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华所在。
锦屏文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就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诚信文化。锦屏文书中所凸显的诚信精神,闪耀着贵州乃至西南少数民族的人性光辉,成为推动诚信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奠基石,其透射出来坚如磐石诚信至上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符合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与内容要求,为当下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智慧。
(作者系凯里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