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着力将大数据先发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贵州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主攻方向,健全完善贵州大数据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切实促进数字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将大数据先发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注入强大动力。
大数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推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变革。在工业领域,通过对生产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企业能够实现精准的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大大降低设备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大数据还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农业领域,大数据助力精准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农民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大数据打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同时,还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技术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还可利用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供应链管理优化等,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动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大数据能够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分析,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从而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大数据为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使决策更加客观、科学。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决策者可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抢先机:贵州大数据比较优势持续集聚。贵州自2014年布局发展大数据产业至今,全省总算力规模40Eflops,智算占比超90%,已成为全国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加速释放数字经济创新动能。围绕省级重点人才五年倍增行动计划,科学制定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工程重点人才倍增任务。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大数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大数据专业人才。贵安新区强化就业、创业、专业、企业“四业”联动,培育数字人才1万余人。清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采用“2+1+N”(双导师制、一个硕士生、N个相关企业的具体技术难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大数据人才。贵阳高新区通过人博会、数博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引才,全区累计聚集大数据人才1.1万人。持续创新应用场景,着力响应组织和用户需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算力需求,贵州在全国较早推出一揽子算力券政策,拓展算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用“数”赋能,以“智”提效,全力打造全国数实融合创新示范高地。
抓关键:健全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应搭建起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大数据技术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加速大数据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协同创新,打破部门壁垒和行业界限,形成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强大合力。完善大数据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应加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化高校大数据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大数据人才。同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大数据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要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和监管,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法规和标准,明确数据所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提高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水平,防范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建立科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大数据项目和企业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在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推动大数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大数据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经验。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国际国内合作,拓展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贵州在全球大数据领域的影响力。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副校〔院、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