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院校非遗传承创新

2024-09-18 蒋晓华 雷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非遗传承,经过八年探索,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构建课程体系。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建工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工程、建筑管理、建筑造价等专业与贵州民族民居营造非遗技艺相匹配的优势,运用“非遗资源+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交互式的非遗课程运行机制,大力推行“非遗大师领军、专任教师传习、优秀学生承续”的现代学徒制,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了解古法营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技术原理,并在校内实训基地和黔东南州黎平县校外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非遗传承精英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材料的选择、加工,到构件的制作、安装等古法营造工艺全流程,实现非遗传承载体搭建,为社会培养5000余名技能人才,就业率达100%。

强化教学保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非遗教学科研“两库一基地”。一是建设贵州民族民居营造技艺可视化档案库。通过无人机和红外线测量、3D建模等技术对贵州传统村落、重点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建立了三维可视化档案库,改变了贵州民族民居古法营造技艺只存在于工匠脑中、没有图纸数据计算书的现状。二是建设贵州民族民居建筑纹饰纹样库。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搜集、整理,积累大量民间纹样,建立贵州民族民居木刻纹样库,又进一步在传统纹样上进行创新设计,衍生建成贵州民族民居专属纹样库、设计库、作品库,用实体和数字化管理实现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三是建设贵州民族民居建筑古法营造实训基地。基地集人才培养、木作加工、创新研发等功能于一身,依托基地陆续成立了贵州侗人古建(杨应琪、顾学尧)大师工作室,贵州民族民居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工作室,为非遗传习搭建了有效平台。

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参赛办赛、以赛促教。在校内成立“枯木逢春、黔艺匠心”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民族建筑构造节”“建筑模型大赛”,学生团队屡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奖项。二是丰富活动、推动创业。致力于对“小小传承人”的认知培养,常年开放接待中小学生进行传习沉浸式体验,年均接待量达500人以上。开展古村保护、古建修复技术培训,成为贵州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三是不断深化校政企社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利用项目资源,打造贵州民族民居古法营造研究、教学、培训、交流、社会服务平台。与多家优质建筑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助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擦亮学校特色传承项目品牌。

(作者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