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2024-09-14 黔东南日报 李家禄 雷刚

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及近现代文明的开启,无不得益于教育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康庄大道上,应当更加重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教育改造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更加重视人才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一、教育是促成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手段

且不说现代文明科技的教育传承,类人猿采摘野果,也需要从父辈身上学习技术经验;火的发明改变了人类获得能量的方式,营养增加改变了人类大脑和心智,延长了寿命。人类由利用自然山火,到燧石取火、发明火柴、创造电子取火,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人积淀的经验上不断创新。人类个体只有掌握了前人积淀的技能和经验,才能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沿袭人类传统经验,华夏民族自文明诞生始,都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孟母三迁”讲的是环境对人成长的重大影响,孟母注重在温馨和谐友好的环境氛围中教育孩子,孟子终于成为对中国思想文化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画荻教子”讲的是尽管环境艰苦,母亲用荻杆在沙盘上写字,教导欧阳修,成就了他唐宋八大家地位;还有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韩愈定义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用一篇《伤仲永》告诫人们,不当的教育方式,会毁掉一个少年天才。教育缺失,会让一个人终生贫穷,让一个民族愚昧落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民族兴旺的百年、千年大计,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更需要用科学态度对待。

二、教育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支撑

我曾经把至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两种社会类型:第一个阶段是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社会,此阶段主要以文化创建为主,人类创造了语言,以此为基础构建诗歌、哲学、戏剧小说等各类文化艺术,运用语言艺术在文化创造上取得伟大成果,就是文化社会的顶流明星和当之无愧的“文化帝王”。如为汉字汉语构建起了奠基作用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及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成为华夏文明中的耀眼明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世界的帝王,莎士比亚以浩繁的戏剧艺术,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英文词汇,构建了英语体系,铺垫了英语世界语言的重要地位。世俗帝王通过权力达成威权统治,文化帝王则通过教育撒播文化种子,扩张思想影响力。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殖民地,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当世俗帝王将相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文化世界的明星帝王则通过文化作品传播思想文明,更广泛更深刻地影响后世。

中国教育体系建设始于儒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说明办学规模不小。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教育理念,形成了束脩之礼(拜师之仪):“自束脩以上,带来未尝诲焉”;道家墨家农家杂家,发展了不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学问,扩大了不同行业不同门类的教育模式,开启了华夏教育文明的体系构建。秦始皇统一文字,汉代在王朝中央兴办太学,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隋唐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宋元明清,王朝有国家级人才培训机构,如翰林院,地方兴办私塾、书院,推广民间文化教育。尤其明清以降,大力推动地方兴办社学,并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政绩之一,教育得到了更广泛普及。良好的教育传统,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断代的文明。

第二个阶段为经济社会,主要以工业文明构建为主,以活跃经济要素、提升经济效率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指标体系。经济社会的文化教育体系,完全区别于农业文明时代以个体教育为主的慢节奏,形成了强大的制度模式和规模效应。工业文明始于英国,现代教育也由此向全世界蔓延。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叩开中国大门,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对于现代文明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兴办现代教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国民政府,包括各地军阀都积极兴办国立中小学、投资创办大学。1926年,摄影家孙明经在西康省历时六个月的科学考察摄影中,发现当地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令人耳目一新。一些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好奇的孙明经问:“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刘主席(刘文辉,四川军阀、西康省主席)有令:官府的房子若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刘文辉认为,教育不兴,焉何能把西康变边地为腹地?一个军阀尚且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可见全社会对于教育的极端重视。传授科技基础知识的现代教育,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需要不断探索和提升,民国实业家和教育家张骞对此深有体会。为践行实业救国理念,张骞创办了二百多家企业。在上海兴办纱厂与日本纱厂竞争,需要优质棉花,他在扬州开办优质棉种植基地。种优质棉,需要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于是开办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农民。技术学校需要新的生源,又开始兴办小学。围绕棉花种植和实业发展需要,张骞先后创办了三百多所学校(包括中小学、职业技术院校和扬州大学)。张骞的办学经历,对于学习借鉴和掌握现代教育科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监本。民国时期,黔东南各县陆续兴办现代中小学,无数孩子得以接受科学技术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造了社会。未来黔东南发展,更要依赖现代教育,才能由封闭走向开放,融入世界文明潮流。

三、教育对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工业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社会,更加依赖科技人才。获得规模数量的优秀人才,唯有依靠科学的教育体系。一个重要表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现代教育科学体系,相当于获得了踏入现代化国家门槛的通行证。纵观我国,三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的差异和人才资本的积累。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意提高人口质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他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其基本原因就是它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来说,没有在战火中遭到那样严重的破坏。因此,能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时间满血复活。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电视专题片,发现了教育对于促进国家富强的秘密:“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就已经达到97.5%。”教育是日本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中说:“日本于1872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比许多先进国家还要早”。美国发达则得益于良好的教育传统和大学教育。弗里德曼《自由的选择》中说:“教育从来都是‘美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清教徒来到新英格兰之后,便迅速建起各式各类的池校……不仅有小学,中学,还有大学……几乎不放过任何受教育的机会。1852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写道:“他们(指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比美国更注重教育、培训、工作态度以及其他提升员工劳动技能的途径。”我国1977年至1979年录取约百万大学生,被称为“百万雄狮”,依靠大量先进科技和管理人才,在改革开放短短四十余年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走过了发达国家两百余年时间走过的发展道路。当前,中国的人才红利正在不断释放,发展繁荣未来可期。

新中国成立始,就优先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统的全日制中小学大学教育体系,创办各类扫盲夜校等,使全民识字率由不足20%上升到85%以上。国家通过发展工业“156”项目,培训各类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据《事非经过不知难——袁宝华对156项目的回忆》:“156项目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从这点上来说,民国的大师可谓轻于鸿毛,对国计民生没起任何作用。”他认为,“156项工程”建设,给国民经济打下一个重要的、比较雄厚的基础,使我国拥有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框架,在积累经济建设重要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教育及其成果,人才的培养、建设和积累,是推进国家繁荣民族进步的首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教育事关国家兴衰,事关民族未来。少年周恩来写下了人生第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人说,中国革命始于图书馆。因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张申府等我党创始人,都与图书馆、图书有深厚情缘。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说:“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构建人才体系的战略支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