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的以备战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对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做好贵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贵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和科技实力,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形成了保障国家安全的可靠战备后方之一,为贵州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给贵州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全省“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不断加强。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资源分布散、整体呈现弱、内涵挖掘浅、展陈内容同质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如何让贵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摸清底数,建立贵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要制定规范性文件,明确全省统一的“三线建设”文化资源调查、认定、分类和定级标准。在前期历次调查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组织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全省“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底数,系统地梳理和整理分散在省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工厂旧址、各企业、学校等单位的文献资料、文物、文艺作品、数字影像、口述音频等,做好认定、分类和定级管理工作,确保各类资源的全面性、精准性。编制公布省市县三级“三线建设”文物名录,着重整合贵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各类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贵州“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综合数字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整合效率,促进资源共享。
整体规划,推进贵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要整合各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价值,注意与相关城乡规划及风景文物的联动,与全省规划步调协同。要编制“三线建设”资源分类分批保护利用计划,按计划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特别要注重对“三线建设”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坚持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相统一,在实践中依法、科学推进保护。适时制定出台“三线建设”资源保护传承方面的地方性保护法规。
深化研究,加强贵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资源内涵挖掘。要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来看国家“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要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上来看贵州“三线建设”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建设战略大后方作出的积极贡献,要依托高校、党史办、党校等单位,整合党史专家、红色文化专家、文化创意人才、艺术创作人才、外语翻译专家、大数据分析专家、媒体宣传人才等,以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高端人才,加强“三线建设”系统研究、科学提炼,加强与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合作,开展“三线建设”时期各地合作联动史料挖掘研究。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识别度高、叫得响的“三线精神”整体呈现主题和关键内容,彰显其在国家层面的地域特色和价值亮点。
利用技术,提升贵州“三线建设”文化展示水平。目前,我省共有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和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四个“三线建设”博物馆。四个博物馆主要以静态展示,传统讲解为主,数字技术运用匮乏。当前,以5G、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带来新的机遇,也让文化的展示水平得以提升。如以数字再现方式呈现长征伟大征程的标志性引领性项目“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集合科技、艺术和文化为一体,助力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人们提供了全新体验。讲好贵州“三线建设”故事,要坚持用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注重对特定历史场景的保护展示,恰当运用最新科技和数字化手段,复原曾经的“三线建设”的历史场景,强化场馆和展陈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好感受“三线建设”历史氛围。
培根铸魂,加大贵州“三线建设”宣传教育力度。在主要面向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红色研学旅游,充分挖掘贵州“三线文化”的思政活力,开展短期培训和专题培训,采取现场教学、互动访谈、社会实践、学员研讨相结合方式,编写《贵州“三线建设”普及读本》,大力宣传“三线建设”精神内涵,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要把握当前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强“三线精神”宣传队伍建设。在“三线建设”期间,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人才引入贵州,对贵州的工业、农业、医疗、文化发展等注入新鲜血液,发生了许多艰苦卓绝、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因此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网站、报刊等媒体平台,开设宣传专栏,讲好“三线建设”的故事,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弘扬“三线建设”的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