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培养新型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时代,人才作为新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培养新型劳动者。
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唯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作为人力资源的劳动者,是构成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第一个必要前提,没有他们,也就不存在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更不可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时至今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数以万计的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他们既可以是伟大的科学家、理论家,也可以是某个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有着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既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又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还能熟练融合新的生产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劳动者尤其是高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在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和现代科技赋能下,新时代劳动者的视野、知识、能力、智商、情商,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有了过去没有的新质,他们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还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更具知识性和创新性,故而被称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是产生质变和飞跃的第一内因,没有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无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参与生产领域的新型劳动者越多,新质生产力就发展得越快。
多措并举培养高素质新型劳动者。宏观而言,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新型劳动者素质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最大限度提升其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实施劳动者素质建设工程,优化高校学科设置,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三是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单位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四是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收入分配激励,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培厚人才成长土壤。五是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劳动者焕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中观和微观而言,一是加快制定和实施高层次人才振兴计划,以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大力培育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帮助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大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新型劳动者,尤其是数字经济人才。三是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为抓手、以创建各级各类劳模工作室和工匠学院为载体、以技能强国论坛、技能展示交流、绝技展演等活动为契机,在全国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激励各类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奋发有为。四是支持有新质生产力创新资源要素的企事业单位,搭建共享开放的科技赋能平台,创新集成式训练的技术提升模式。五是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加大生产岗位技能、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安全生产技能等方面培训力度。六是重视青少年培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和创新教育,培育潜质科学家和新型技工的科技创新后备军。
(作者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