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院校,其使命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当下,积极促进民族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切实贯彻德育为先,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实施的时代背景
课程思政是把思政教育要点,如思政理论、价值观、精神追求等,巧妙融入各类教学内容,倡导“潜移默化”的教学法,建构全方位、贯穿始终的育人体系,是教育的新理念。
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各类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密切,社会观念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蛰伏发芽阶段”,需要巧妙引导和培养。我国正面临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全面。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一定限制,难以充分迎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和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
二、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民族地区需培养多才多艺、实践突出、政治素养高的人才。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巧妙融合进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创新意识。希望他们可以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压力和工作挑战时,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核心价值观,积极投入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中,展现出专业扎实、态度积极的能力。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学府在传承和推广民族杰出文化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魅力、多元特色的文化遗产,包含深厚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提供了契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这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当代社会的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院校学生来自多个民族,具有各异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侧重于加强民族和谐教育,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营造校园团结和谐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地区稳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三、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1、开展系统全面的专题培训
定期举办关于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出色教师及经验丰富一线教师授课。培训要包含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政策解读、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技巧等内容,帮助教师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建立广泛深入的交流平台
建设多元教师互动平台,例如在线社区、微信群、线下研讨,促进教师交流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成功实践、典型案例和心得分享。此外,引导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交流,激发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相互启发、学习,共同探索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和途径。
3、加强团队合作与协同创新
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思政教学团队,消除学科界限,整合师资,发挥团队成员优势,实现互补。透过协同备课、探讨研究、合作项目等途径,共同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制定教案,实践教学并进行反思,持续提高团队总体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1、修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全面修改和提升现有教学大纲。确定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目标、内容、教法,确保其在教学上具备明确指导。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定制个性化思政教学大纲,突显专业特质和思政要点。
2、深入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
引导教师深入剖析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科演变、行业状况和未来走向,结合热点话题和学生思想,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价值。比如,在自然科学类课程里,能够探索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环保观念等思想政治要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能够开掘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职业道德、法治观念等思想政治要素。通过对思想政治元素进行系统分类,为其融入教学提供基础。
3、完善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
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建立具有思政特色的教学内容框架。在教学安排上,可采取案例、项目、问题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举例而言,透过展示中国科学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成就,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之情;通过分析该领域的职业道德案例,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学术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选择有着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际案例,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中,提出富有思想政治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推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小组研讨和模拟情景,学生通过协作实践,提升团队觉察和交流技能,促进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教学软件等,来充实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利用精美的教学课件、微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呈现抽象思政内容,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提升教学效率和成果。
3、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学科特性和课程思政目标,精心策划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等项目。让学生成为亲身实践思政教育内涵的参与者,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增强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感。比如,让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文化传承保护等活动,以培养他们热爱和服务民族地区的意识。
(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1、建立明确、具体、可实施的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
涵盖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思政要素融入情况、教学方法效果、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政治素质提升等方面。为各专业、各课程特点,个性化设定评估标准权重,以确保评估公正科学。
2、采纳多样评价方法
利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报告、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估、社会反馈等各类手段,全面、客观、动态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测验方式可采用开卷、闭卷、论文、口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作业包括思政小论文、体会、案例分析等,展现学生的思考和体悟;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和协作精神;实践报告评估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学生的学术状态和整体素质;社会评价则可以透过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回馈,了解学生在职场实践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修养。
3、强化评估成果的反馈和利用
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评价反馈,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查出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方式和策略改进。同时,将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等方面,以激励他们更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生评价要综合素质评价之一,影响评优升学就业。
民族院校的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并得到学生的主动支持。通过强化师资培养、优化课程规划、创新授课方式及建立完善评估体系等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可实质促进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明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未来工作需持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构建民族院校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团结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