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掌握推进基层创新创造改革方法论

2024-09-14 黔东南日报 潘年景 雷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必将有力指导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与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改革开放史、新时代历史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上下结合,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推进基层创新创造,形成推进基层改革的认识体系、方法体系,努力书写基层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精彩篇章。

第一,紧扣一个总目标。这里的“一”实际上是三个方面的有机组成。第一个层面,鲜明提出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层面,明确指导思想,落点是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第三个层面,强化目标引领,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理解两大关键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全面,难度在深化。所谓全面,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贯穿经济社会各方面全过程。所谓深化,就是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上,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要求“进一步”,就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认清改革的必然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书写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第三,明晰三个大方向。改革并非一味求新求变,守正创新亦有不变的内核。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政治方向不动摇,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制度指向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动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四,掌握四个统一经验。一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方向。二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的统一,既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增强精准性、实用性,有效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三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统一,这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过程,努力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四是“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勇有谋、稳中求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第五,具备五种改革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特别在县域基层,要具备自我革命的无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担当精神、狠抓落实的钉钉子精神、拥抱世界的开放精神,用改革方法破解发展难题,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第六,把握六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改革要抓住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期盼。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要坚定信心,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方面创新。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大有大的制度安排,小有小的规划设计,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六是坚持系统观念,改革越深入,越需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推进,处理好各方面中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七,运用七大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维的方法论和引领性,概括起来主要有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七大思维是在实干中体悟而来的,也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学习与实践中培育七大思维,才能有意识地内化、秉持和践行七大思维,从而真正激发培育七大思维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共鸣,使其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改革开放,这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也是时代最为鲜明的底色。作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贵州台江从来不乏改革创新,从“一户一技能”的个体呼吁,到“十户一体”的整体治理,从全国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发源地,到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村BA”圣地,与广袤的中华大地正在展开的基层改革创新实践相互呼应。改革开放推进到今天,时势和机遇都有利于改革,发展和未来都需要改革。要勇于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推动县域基层改革开放的路子越走越宽,创新创造的办法越来越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越来越好。

(作者系贵州台江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