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激发非遗产品市场活力
4月23日,记者从州文体广电旅游局获悉,“十四五”期间,为全面落实州政协《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商意见》,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精心呵护多彩民族文化、唤醒非遗市场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利用银饰、刺绣、蜡染等民族特色传统工艺发展产业更加突显,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值中的比重。
推动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华彩。针对重点保护非遗项目,我州持续开展国家级和州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并不断推动非遗进校园。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全州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有415个,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名录的有126个,数量均位于全国地州市前列。
据统计,全州共申报评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70名、州级非遗传承人394人,共有非遗进校园省级、州级和县级示范学校323所。全州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7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8项307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9项417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90项。
推动非遗旅游在民俗活动中井喷发展。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也是优质的旅游资源。依托本土特色和非遗资源,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两条精品路线,推动“非遗+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提升旅游附加值,促进黔东南民族文化出圈、出彩。
推动非遗产品在线上线下中创新升级。按照“非遗+创新设计”“非遗+时尚元素”理念,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促进“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型升级。利用节庆赛事的“流量”,在线下,设置非遗特色产品销售、体验区,实现非遗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在线上,通过公益直播、短视频账号展示非遗类文创产品。非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推介推销出去,进一步提升黔东南非遗文创产品影响力,实现农文旅体融和发展、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