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黔东南州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助民增收
——连日来,丹寨县11万亩茶园迎来明前茶采摘高峰期,茶农抢抓时节采摘明前茶以供应市场,生机勃勃的茶园里一派繁忙劳作景象;
——为解决茶园基地用工难题,雷山县通过多部门联动,组织搬迁群众或县城周边居民进行统一劳务输出,免费向采茶群众提供用餐和交通出行等服务,有效解决茶园基地用工难题,带动搬迁群众务工就业;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采茶的乐趣和茶文化魅力,黄平县在云雾山举行“农文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云上有山第三届黄金芽开采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商前来参加,展示了当地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
春暖花开时,春茶吐新绿。全州50余万亩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期。近日,记者深入雷山、岑巩、 麻江、丹寨、黄平等县,实地采访全州各地如何让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在茶园里感受首个采摘季的丰收繁忙景象。
一大早,记者走进雷山县望丰乡干河沟茶园基地,一股清醇独特的茶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只见一垄垄整齐的茶树郁郁葱葱,一簇簇嫩绿的茶叶生长茂盛。乡亲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垄间,双手轻轻一捻,娴熟地将翠绿的茶叶嫩芽采摘下来,轻轻地放进竹篓。
排队、看茶、过秤、付钱……到了傍晚,乡间道路上,茶商们或骑三轮车,或开小货车,在村口等待乡亲们采茶归来,宁静的乡村突然热闹起来。70多岁的望丰村村民龙继兰高兴地说:“自己的茶叶就得多点,采基地的就平均分,昨天我去晚了得280块钱,今天早早就去了得360块钱,在家闲着也无聊,每年到采茶的时候,我就天天去,得钱开心嘛!”
“这几天天气好,茶青长得太快了,县里面特意安排班车免费送群众到茶山来采茶。这些天我们收茶都到晚上10点钟左右才收工。”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的吴梅一边给乡亲们称茶,一边和记者介绍这几天的春茶收购情况。她说,这段时间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在乡村收购的同事们也是半夜才回到厂里,在生产车间负责加工的同事们白天晚上轮班加工生产。
在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的茶园里,记者看到,采茶的农户们三五成群,穿梭于翠绿的茶树间,茶农们不断将鲜嫩的芽叶采摘下来,装进袋里或者盆里。该村种植大户徐廷勇介绍,今年丰产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500亩,预计加工35万公斤茶叶,纯收入将突破200万元。
天马镇当地群众都有种茶喝茶的习惯,茶叶是该镇传统产业之一。“天马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合种茶。茶叶不比果子,栽下去之后,用心管护,每年都可以有回报……”徐廷勇说,岑巩县黔凝香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场覆盖天马镇细山村、塘湾村、苗落村等5个行政村,每年光是发放给乡亲们的务工费就超过500万元,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就近就业增收渠道。
“这几年,省、州、县农业部门给我们很大支持,为茶园种植、管理、加工等提供指导和技术培训。我们的茶叶品质口碑在市场上不错,不仅在国内销售,同时与贵州和安徽的茶企合作,销往欧盟27国,相信以后会发展得更好。”徐廷勇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成功创建“黔凝香”绿茶品牌,种植基地也获得“有机茶园”,不断助力茶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麻江县3000余亩春茶迎来了采摘季。在海拔1300米的坝芒乡大开田村牛丫山茶园,村民们身挎茶篓,穿梭在茶树间采摘春茶。“我们每年都到茶园采茶叶,一天能赚100多块钱,这活路不累。”大开田村村民谭轩云说,每当到了采茶时节,她和乡亲们都会去基地采茶,挣钱补贴家用。
“今年茶叶长得好,预计基地的茶叶产量达到10吨左右,产值200万元,现在每天有100多人上山采茶。”麻江县水源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汉涛说,公司去年也搭上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车”,与广东市场签订合作协议,目前订单源源不断,他们还在金竹街道兴坪村打造100余亩高标准茶叶示范园,专供国外市场。
近年来,麻江县充分利用土地、海拔、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黄金芽、白茶等3000余亩,涉及茶叶合作社5家、茶叶种植户30多户,带动就业8000多人,户均增收1.2万元。该县依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串联起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让当地茶农鼓足了腰包,收获了“绿色财富”。
“这些年,黔东南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州茶叶种植面积68.88万亩,投产面积57.52万亩,覆盖16个县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了1.28万户农户17.61万人,通过种茶、管茶、采茶、加工、销售等渠道增加收入。”采访中,黔东南州茶叶和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站站长杨秀全告诉记者,全州各相关部门从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升级、质量安全、品牌宣传等方面,多措并举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发力。
如何利用一片片“金叶子”赋能乡村振兴,让茶农增收,让茶企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实践,黔东南州各地着力延长产业链、构建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探索出了“茶+”融合的新路子,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