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千年民俗“活”起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开秧门”这一传统农事习俗意义非凡,它象征着“撒谷种、育秧苗”等农事活动的开启。4月26日上午,从江县加榜梯田景区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开秧门”祈福盛典在此举行。此次活动将古老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奔赴而来。
上午10时,薄雾笼罩在加榜梯田的层层水田间,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村民队伍,沿着田埂蜿蜒而下,在梯田间缓缓前行。村寨寨老手捧稻种走在前方,身后的青年们手持祈福幡旗,带着祭品,紧随其后,向着加榜梯田的核心区域进发。
“开秧门喽!”祈福环节正式开始,寨老登上高处,神情庄重,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诵读祝词,一边将手中的稻种抛洒出去。每一粒稻种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季风调雨顺、稻谷满仓的美好祈愿。游行队伍则分散站在田埂上,美妙的歌声随之响起。侗族大歌悠扬婉转,苗族山歌高亢嘹亮,苗侗群众用歌声传达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党总支部副书记王小楼介绍,“这次活动全村老少都参与,连小学也放假让孩子们来感受传统。中午我们还准备了长桌宴,摆满了村寨,游客能免费品尝酸汤鱼、糯米饭等特色美食,体验最地道的民俗风情。”
上海游客贾益群兴奋地说:“我在网上刷到加榜梯田‘开秧门’的消息后,直接把其他行程都改掉,直奔这儿来了,真的是不虚此行!以前这些农耕场景只在书上看到过,今天能亲眼看到开秧节,感觉特别新鲜。”
“开秧门”仪式结束后,加榜梯田独特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演示活动成为全场焦点。村民们动作娴熟地将鱼苗和鸭苗轻轻放入稻田。在水稻成长的过程中,水稻为鱼、鸭提供遮阴和食物,鱼、鸭则能帮助稻田除草、除虫、施肥,三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形成“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循环农业模式。这一系统不仅体现了苗族先民的生态智慧,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游客们在了解到这一独特模式后,纷纷卷起裤腿,踏入水田,亲身体验放养鱼苗和鸭子的乐趣。
“这个农耕文化太吸引人了,我们特别喜欢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大家参与放鸭苗很有劲头,玩得太开心了!这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模式非常好,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为贵州增光、增彩、增色,特色十足!”贵阳游客郭光琼称赞道。
澳大利亚游客Steven Jones也分享道:“我去过上海、北京、南京,在那些城市待了很长时间,这次我想看看与城市不一样的农业景象。在这里,我看到了当地的农耕历史,了解到当地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真的很杰出。很高兴看到孩子们也参与其中,这里风景美妙、人也非常好。”
“自然观光+农耕体验”的发展模式对于加榜来说并非偶然。曾经,加榜乡的村民生活较为贫困,但这里拥有一万多亩壮观的梯田,具备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当地政府和村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王小楼说:“现在,我们村里不少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小型农家旅馆、农家乐和民宿,平均下来,一年的收入大概能有10万左右。我们努力把田种好,把生态保护好,吸引更多游客,在种田的同时,也有其他的收益。”
如今,加榜乡的村民们实现了“种田有粮、旅游有收入”的双重保障。加榜的华丽蜕变,是从江县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目前,从江县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地“加榜梯田”两张世界级文化旅游名片,以及从江瑶浴、侗族木构建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近年来,当地结合丰富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深入推进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做好“产业+旅游”这篇大文章,推动当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以春表示:“去年,我们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创新探索‘产业+旅游’发展模式,像‘瑶浴+旅游’‘稻鱼鸭复合系统 +旅游’等,丰富了旅游业态,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旅游人次突破了540多万人次。今年,我们会继续打造‘会唱歌的从江’文旅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树立特色IP,吸引更多游客来从江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