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16万亩春茶开采:指尖翻飞采出“金叶子”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雷公山巅,雷山县16万亩茶园便逐渐苏醒了。从海拔千米的云雾深处到河谷丘陵的坡地,层层叠叠的茶树舒展新芽,将大地染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翠绿,一场关乎春天与希望的盛会在苗乡大地徐徐展开。
4月下旬清晨,雷公山还浸在晨雾里,望丰村的茶园就开始热闹起来。60岁的杨世兰将白色的帽子掖了掖,竹篓往肩头一搭,踩着沾满露水的石阶往茶山走。“今早的芽头肯定水灵!”她兴奋地说,笑声惊起几只在茶树间觅食的山雀。
杨世兰在采摘茶叶。李丽 摄
茶园里,一垄垄茶树像绿色的绸带蜿蜒山间。“从3月下旬开始,茶树芽头就铆足了劲儿冒出来!”杨世兰用布满老茧的手拨开嫩绿的茶枝,竹篓里新鲜的茶芽还沾着晨露,“我家种了10亩茶,有芽头饱满的福鼎大白,也有香气清冽的龙井43号。”她小心翼翼地捏起一枚两叶一芯的嫩芽展示,“就采这种鲜嫩的,鲜活叶能卖到15元一斤。”
“这个时节茶芽长得快,得抓紧采!”杨世兰的手指在茶枝间灵活翻飞,动作娴熟又利落,不一会儿就采了大半篓。“最近每天能采20多斤,算下来能挣300到400块钱。”她说着脸上笑开了花。
像杨世兰一样,春日围着茶赚上钱的村民不占少数,大家每天采完就送去村里的合作社或者茶企,现采现收,钱当天就能拿到手。
“村民们采好茶叶就会拿到合作社或者公司卖,我们公司根据茶叶品种和品质,回收价约在20至60元之间。每天基本都要回收和加工上百斤的茶叶。”雷山县春雪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志勇介绍。
雷山县群众采春茶。雷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围绕“一叶茶”特色主导优势产业,着力在茶园精细耕作上下足功夫,全面提升茶青“下树率”,千方百计做大茶产业规模,望丰乡完成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茶叶初级加工厂12家,全乡茶园种植面积2.8万亩,带动茶叶综合产值2.2亿元。
无独有偶,在雷山县另一头也耶村,茶叶种植大户余国武迎来好收成。“我家种了60亩茶叶,从3月就已经开采了,今年的茶叶茶芽肥壮,品质比去年好,今天有16个人采茶,天气热的时候,茶叶发出来多了,人工会增加到40人左右,目前我家茶园已经采了差不多12000斤了。”余国武高兴地说。截至目前,雷山县可采摘面积14万亩,已组织群众参与茶青采摘约13.5万人次。
地处雷公山腹地,海拔在800米至1000米之间,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翡翠绿、嫩栗香”的高山茶特色,雷山县每年下树的头茬春茶也出自也耶村。
雷山县群众采春茶。雷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连日来,茶农采茶的身影每天都在全县16万亩茶园中重复上演。据统计,雷山县春茶开采季每天有超万名采茶工穿梭在茶园,他们的指尖翻飞,如同演奏着一曲曲丰收的乐章。据统计,雷山县茶产业带动1.7万户7.8万人群众就业增收,茶农人均年增收超过2500元。
近年来,雷山县立足生态优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分散茶园,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让这片绿色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如今,该县已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白茶、红茶等多品类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出“雷山银球茶”“雷公山茶”等多个知名品牌。
茶农正在采茶
为保障春茶生产,雷山县多部门联动,打出政策“组合拳”。雷山县农业农村局及时与县人社局沟通对接,在春茶开采时段,开展双手采茶技术培训,从茶树修剪、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有效提升春茶采收效率;金融机构开辟绿色通道,2024年雷山县内金融银行机构向茶叶企业或个体户授信13892万元,实际放款11165.14万元,有效为茶企和茶农解决资金难题;交通部门对通往茶园的道路进行修缮,保障鲜叶运输畅通......一系列举措,为春茶生产按下“加速键”。
茶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更为雷山旅游产业锦上添花。
在郎德镇,游客们不仅能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还能品尝地道的苗家酸汤鱼,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我们推出了'茶园观光+手工制茶+民俗体验'的旅游线路,今年春茶季已经接待游客上万人次。”雷山县广电旅游局局长文兴渊介绍。茶与旅的深度融合,让雷山的茶香飘得更远。
站在雷公山巅俯瞰,16万亩茶园如绿色的海洋,涌动着无限生机,无数双手正在编织着春天的故事——这些跃动在茶枝间的指尖,托起的不仅是鲜嫩的春茶,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从一片片嫩绿的茶芽,到一杯杯清香的茶汤,雷山县正用茶产业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