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健康守护人—— 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凯里市白秧坪村村医杨世霞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霞妹子,药钱先欠着,等抬菜去卖了就给你送来。”
“不着急,身子要紧!”
……
在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和患者类似温馨的对话已成常态。
4月22日,当杨世霞站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聚光灯下,佩戴着象征中国医疗卫生界最高荣誉的“白求恩奖章”时,杨世霞依然保持着质朴无华的本真:“我只是做了村医该做的事。”
“不是她选择了白秧坪,而是白秧坪选择了她。”村民吴大妈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场医患情深的缘分。
1999年,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的杨世霞本有机会留在城市医院。但童年的经历在她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坚定了她的抉择。初中时父亲因肺气肿离世,高中时哥哥又被病魔夺去生命……因而,当得知凯里、福泉、麻江三地交界的白秧坪村村民因地处偏远而“看病难”时,她毅然背起药箱来到了这个畲族、仫佬族聚居的山村。
初到白秧坪村,场景令人心酸。村卫生室仅有两间漏风的木屋,药品时常断供。寒冬腊月,她裹着棉被在卫生室过夜,只因“怕村民半夜敲门找不到人看病”。为腾出时间为群众出诊,她将嗷嗷待哺的女儿送回娘家,让母亲帮忙抚养。
“当时,村民连头疼脑热都舍不得买药。有位老爷爷用红纸包着7元钱来买药,那钱裹了三层,红纸都磨出了毛边。”杨世霞含泪回忆,她当即免了老人的药费。一周后,老人再次来到卫生室,把亲手编的3把扫帚递给杨世霞说:“你给我免费治病,我编扫把送给你。”
“谢谢您,但您得告诉我多少钱一把,我得付钱。”杨世霞对老人说。
“你给钱,我就不给你扫把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老人放下扫帚就离开了,怎么都不肯收钱。
“老爷爷的家离诊所很远,为了送扫帚,走了很远的山路,现在想想,既痛心又暖心,正是和乡亲们这种真挚的感情,让我坚守在村里这么多年。”杨世霞说。
在杨世霞的办公桌上,一本本泛黄的健康档案记录着时光的重量:全村1899名常住居民的健康数据历历在目,精确到每个孩子的乳名、每位老人的用药禁忌。
25载寒暑、10万次接诊、2万余次上门问诊,杨世霞跑遍了白秧坪和周边6个村的每个旮旮角角,累计出诊行程达1万多公里,磨破30多双鞋,骑废3辆电动车。药箱里的“三件套”——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见证着无数生命的转机。
面对民营医院抛来的橄榄枝——每月保底工资5000元加绩效提成,她婉言拒绝:“我走了,乡亲们看病找谁?”
村民们得知消息,蜂拥而来“堵”在卫生室门口,生怕他们的“健康守护人”离开。
……
杨世霞,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的缩影。
面对未来,她说:“守护百姓的健康是最大的使命和幸福。将以‘白求恩奖章’为新的起点,继续做好深山里的24小时健康热线,做好老乡们随叫随到的‘急救员’,做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