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望谟: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黔西南农耕间隙的民俗节日里,布依古歌回荡在望谟县的少数民族村寨,河谷村寨里古法红糖、时令山野与生态鱼的鲜美交织飘香……
近年来,望谟县立足自身地域、文化、资源、气候等独特优势,奋力打造以布依族“三月三”为代表的文旅融合IP,围绕祭祀感恩、民族山歌、糠包舞蹈等文化,策划主题鲜明的民俗活动、民族歌舞展演、非遗手工艺体验、传统体育竞技等文体旅体验活动,以民族文化为魂、特色产业为墨,绘就一幅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三月三”IP掀起文旅新热潮01
“贵客远道而来,山高路远,端上我们的美酒献给贵客,无论味道怎么样,邀请贵客尝一尝,在舌尖上感受我们布依族的热情……”布依古歌《敬酒歌》,将布依族农耕文明的淳朴与待客的真挚,酿成了醉人的“文化佳酿”。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望谟布依族群众都会自发相聚,载歌载舞,通过庆典祈愿丰收、缅怀先辈、感恩自然。
巡游队伍身着盛装,八音坐唱余音绕梁,非遗展演精彩纷呈,欢快的糠包舞跳出了布依族的独特风情。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场原生态的文化展演。
2011年6月,望谟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节庆发展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平台,不仅守护文化根脉,又让古老民俗焕发新活力,成为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引擎”。
“过去只在村里唱,现在唱给了全世界。”望谟县居民王兴元感慨。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月三”已成为望谟文旅的亮丽名片。
“以前‘三月三’是村寨自家人过节,现在好多游客都来跟我们一同欢庆!”蔗香镇蔗香村64岁的村民李回贞笑着说。每届“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她都参加,对这些年的变化感触颇深:“游客数量一年比一年多,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依托“三月三”民族文化节活动,位于望谟桑郎镇的“桥畔雅居”农家乐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繁忙时期。蓝靛相间的布依族特色桌布铺在帐篷下的餐桌上,与青砖白墙的建筑相映成趣,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院子里,厨师们正忙着准备五色糯米饭、褡裢粑等特色美食,空气中飘荡着诱人的香气。

“今天要接待一个50人的广东旅游团,他们预定了特色簸箕宴和打糍粑体验。”桥畔雅居经营者黄经书介绍,今年“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桑郎分会场举办期间,她家的店接待了来自浙江、广东等地近200人的旅行团。在这里,游客可按需预订餐饮、布依族婚俗表演、扎染等体验项目。
“今年‘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旅游成色更足,吸引了22家旅行社共1509人参与。”望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罗世军介绍,2024年望谟县先后完成阳光河岸篮球场、滨河夜市街等项目建设,桑郎村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累计组织举办130余场各类体育赛事,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IP,吸引众多游客到望谟研学采风、观光旅游,领略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8.72%、8.86%。布依糠包舞、《苗家三调子》、麻山绝技等特色民族节目走进“村超”“村BA”、全国民歌展演现场。

“非遗+”催生乡村新业态02
民族文化展示区,手绘色线条灵动、色彩明艳;扎染工艺古朴自然,蓝白相间尽显民族韵味;刺绣细腻灵动,花草纹样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拼贴布艺创意独特……每一件作品都凝聚布依族人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
“在这里,我见到了布依族精美的服饰,像刺绣、扎染等工艺,真是令人赞叹。尤其是刺绣作品,上面绣满了精细的花鸟图案,非常震撼。”山东济宁游客韩路说。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非遗技艺,如今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游客想体验扎染,提前预定。我们备好材料,游客就来体验。衣服最受欢迎,很多人都想亲手染一件带走。”桑郎镇扎染传统手工艺人韦定英介绍,以前布依族扎染主要是纯手工制作的床上用品,多用于婚嫁,主要在本地销售。现在来桑郎的游客多了,扎染项目也变得丰富多样。
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布依绣娘韦树章说:“布依族刺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得到这么多游客的喜爱,作为传承人,我要把它发扬光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为国争光。”
从桑郎镇起步到县城,再到更广阔的舞台,韦树章不断创新布依刺绣的表现形式——将花鸟虫鱼、布依人能歌善舞的各种图案巧妙融入鞋垫、背带、香包等日常用品,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韦树章介绍,她们还制定了定期培训计划,涵盖裁布制衣、手工刺绣技艺传授。每月以“陪跑”形式开展“树娘绣”主播培训会,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实操结合,让学员熟练掌握实操技能,每期筛选符合条件者纳入加盟商扶持计划。韦树章依托自己创办的贵州树娘绣刺绣有限公司,每年培训绣娘超2000人,扶持60余户绣娘家庭,助力1000余人实现就业,带动300多人居家就业,200多脱贫户实现增收。
亚鲁社区搬迁新市民韦兴响介绍,自己在贵州树娘绣刺绣有限公司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工作稳定,每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

文旅“引流” 激发乡村产业活力03
“这是我们本地的特色板陈糕、红糖、月饼……大家快来尝尝!”在蔗香镇蔗香村,村民们满脸热忱,纷纷向游客发出品尝美食的邀请,言语里满是自豪。

“特地来这里参加当地的‘三月三’活动,刚品尝了板陈糕,特别甜,我很喜欢。这里的民族水上T台秀太有创意了,模特拿着犁头、鱼竿,披着蓑衣走秀,把渔家文化、农耕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真让人眼前一亮!”广西游客杨婷婷满脸笑意地分享自己的游玩体验。
依托文旅产业“引流”,望谟当地农业特色产业也得到了较好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生机。
望谟县蔗香镇充分发挥气候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果林产业。目前全镇种植芒果17900亩、通草10900亩、柠檬4600亩等特色作物。其中青柠檬产业园和芒果产业园成效显著,青柠檬获得“绿色产品”有机认证。同时,打造了板陈糕、古法红糖、蔗香月饼等特色品牌,共建有网络直营店1个、水上直播基地1个,让传统美食走向更广阔市场。

去年以来,贵柠“山地跑”“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芒果文化节等各类赛事纷纷在蔗香镇上演。依托万亩芒果优势,成功承办2024贵州·望谟芒果文化节,现场销售芒果达54万公斤,实现收入300余万元,成为2024年“畅销果”和“致富果”。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家来这儿赏景、体验文化,拉动了消费,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乡村旅游更有魅力。
当板陈糕的甜香在山间氤氲,当蓑衣犁头沉淀为乡愁记忆的符号,蔗香镇用最生动的实践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在这里,文化根脉与产业活水相互滋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生态碗”,在文化传承中细细品尝“幸福味”。

记者手记
望谟的“三月三”,不仅是布依族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张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答卷。祭祀、山歌、糠包舞与非遗手作交织,既守护了民族根脉,又以“节庆IP”助推旅游经济。依托节庆效应,当地推动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现已有蔗香、新屯、卡法、洛郎、桑郎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走进蔗香镇,红水河畔的码头与芒果、柠檬基地相映;新屯布依古寨里,簸箕宴的烟火气萦绕着村寨;桑郎河畔,布依浪哨与沙滩“竹”球、水上烧烤碰撞出新潮玩法,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民族文化便成了撬动产业升级的支点,印证了“文化变现”的潜力。村民的笑脸与游客的惊叹,诉说着这场文旅融合的双向奔赴:民族文化活了,产业兴了,乡村振兴之路也愈发坚实,一条充满生命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布依村寨的青山绿水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