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民族工艺之花”历久弥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姜雨熙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简介: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西汉年间,制作工艺到明朝时成熟。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向朝廷进贡的“方物”中,就有漆器珍品。从制造简陋的木质生活用具,到以黑漆髹饰生活用品,再到使用生漆、银朱和石黄等天然原料制作精美的彩绘漆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漫长的时光演进中不断发展。《乾隆通志》记载“黔之革器以大定为最佳”,大定就是现在的毕节市大方县。
彝族漆器绝大多数用的是木胎、布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有制漆、制胎、灰地、漆地、装饰5个步骤,其中包含大量细节处理,色彩以黑、红、黄三色为主。
彝族漆器作品是了解彝族文化的一扇窗户,被誉为“贵州民族工艺之花”。大方漆器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2008年,大方县申报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光友:
让彝族漆器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大方漆器有两大亮点,一是用特殊技巧处理牛羊等动物的皮做胎;二是漆器花纹设计融入了当地彝族文化,具有贵州本地的民族特色。”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看来,大方漆器不仅饱含手艺人的创意与灵感,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
彝族漆器上传统纹样源于彝族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彝族服饰上的纹样相通,是彝族标志性的元素,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如日月纹、山水纹、方向纹等。表现动物的,如牛眼纹、羊角纹、鸡冠纹、虫蛇纹等。“在传统用色和纹样的基础上,一代代传承人加入新的创作理念,使彝族漆器有了更丰富的表现。”高光友介绍。
“作为传承人,把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代代相传是我的使命和责任。”2013年,高光友集合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创办了漆器工艺制品厂,专门从事大方彝族漆器工艺品设计、髹饰技艺的工作。“让彝族漆器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这项非遗更具生命力。”高光友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开发出了更具有功能性的产品,如茶具、漆画、旅游工艺品等,颇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他还与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漆艺教学与创作基地,每年定期开展传承人培训班,以传帮带的方式授徒1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