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机器人赋能县域骨科 开启微创智能化新时代

2025-04-18 黔东南新闻网 何小雨 唐鹏 王槐雪

  近日,贵州省岑巩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正在进行。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16医院的骨科领域教授、一级专家范海泉,带领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成功为三名腰椎骨折、胸、腰椎多发性骨折、腰椎重度滑脱、腰椎管狭窄症、重度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型术及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这场精准微创手术,在黔东南腹地划出了一道基层医疗技术革新的分水岭。

  在手术室无影灯下,范教授正在根据术前CT扫描构建的三维模型,用双手精准控制机器人的操作杆,手部细微动作经高精度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实时、准确地传递到机械臂尖端,顺利地完成了椎弓根螺钉的精准植入,实现了“以最小创伤解决患者疾苦问题”的新突破。

  术中,在机器人机械臂引导下,仅需数个微小的皮肤切口,便能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和骨折复位,出血量明显减少,为骨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骨科手术机器人,实际上是近年来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进展。辅助脊柱手术主要是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就是机器人通过高精度的影像系统,比如三维C臂、C型臂、O型臂等,实现亚毫米的操作精度,减少人为误差。同时,减少对患者神经、血管、脊髓的损伤。”范教授介绍。

  此新技术的落地实施,此刻不再是冰冷的医疗器械,而是连接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百姓的科技纽带。它见证的不仅是一次创新手术的成功,更是医改深水区里,通过技术、服务创新与人才柔性流动,破解县域医疗难题的生动实践。

  范教授的白大褂左胸前,除了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16医院的标识,还别着岑巩县人民医院的帮扶专家工牌。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精准帮扶”引进的柔性专家,他每月不定期地在岑巩县驻点一周,开展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讨论和学科建设等帮扶指导,这种“候鸟式”帮扶模式,正是破解基层医院人才瓶颈的创新探索。

  “岑巩县人民医院是正在建设中的贵州省骨科重点专科的学科建设医院,今年要达到验收级。”范教授说,所以我们要通过学科建设为抓手,把人员培养起来。同时,引进新技术,下一步,我们将引进创伤的骨科机器人,进一步让县医院技术落地。

  范教授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一项项新技术、新理念,更是一套让基层医院“自我革新”的成长机制。这场发生在黔东南小山城里的“智能手术”,或许正预示着县域医疗从“能用”到“好用”、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