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功夫”疯狂“指尖争春”!黔东南州采茶比赛“舞”出乡村振兴新韵律
4月10日13时许,艳阳高照,黔东南州黎平县桂花台生态茶园热闹非凡。
茶山上,由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指导的黔东南州2025 年“贵州绿茶杯”双手采茶技能竞赛正火热开赛,来自黎平、雷山、丹寨、台江等各县精选的20名采茶能手同台竞技,以“双手齐飞”的技艺诠释传统茶产业的现代活力。
"计时开始!"
13:30,随着贵州省茶叶协会副会长、黔东南州茶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廖承的一声令下,现场瞬间化作“绿海风暴”——身着盛装、挎着竹篓,蓄势待发的采茶能手像似流动色块,在翠绿茶垄间来回穿梭。她们或半俯身子,或挺起腰杆,双手如蝶翻飞,在一捏、一提、一放中,将片片嫩芽簌入篓中。
“这可不是简单的‘快’,还要保证每片茶叶都是一芽二叶。” 来自黎平县的梅群从小在茶山长大,对茶叶耳濡目染的她曾在2023年全国双手采茶比赛中斩获 “金手指”奖,此次她的目标是,“切磋技艺、提升自己,将黔茶美名再次擦亮。”
赛前准备(石卫勇 摄)
现场,年轻选手的身影也格外亮眼。龙璠是本次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边采摘边透露其“采茶秘籍”,“眼快、手快、转身快,下指准……” 而她的竹篓里,茶叶不仅整齐排列,芽叶长度也是丝毫没差。
采茶“老把式” "嗒嗒"作响,63岁的杨友凤双手尽管布满老茧,但却十分灵活,她双手交替如织机穿梭,十指翻飞似古琴弹奏,不到一会儿,茶篓里便堆起翡翠山尖。
“金手指”获得者梅群(姚强 摄)
“双手采茶”是一场效率与文化融合的“战役”。
据史料记载,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 “黔中生思州……其味极佳”,正是黔东南茶产业的源头。而今,双手采茶法通过“左右开弓”,可使效率提升40%-60%,熟练的采茶能手甚至能实现翻倍增长。
“过去,单手采,又慢又挣不了多少;双手采速度快,收入也高一些。” 雷山县参赛选手王家春通过采茶技能培训掌握“双手采茶”技能后,她的日收入从 80元增至240元不等,月收入能达5000元左右。如今,她不仅是采茶能手,还教会其他姐妹掌握双手采茶法。
"时间到!"评委对每份茶样 “严苛” 检验:重量精确到克,芽叶长度也不能太多误差,老梗、单片叶等瑕疵更是“零容忍”。
茶篓过秤。电子屏跳动间,梅群以93.69分摘得桂冠 “金手指”奖;当宣布她获得第一名时,她双手掌纹里还嵌着鲜嫩茶青,信誓旦旦,“接下来的全省比赛,定会全力以赴。”而总分第2至第4的刘世霞、韦其兰、李农福也将于4月19日代表黔东南征战全省决赛。
“既要采得多,又要采得好。” 廖承告诉记者,比赛不仅考验选手们的速度,更考验采茶的精准度,双手采摘既让老手艺有了新传人,又能提高茶青下树率,对提升茶叶品质等方面至关重要。
午后,茶园重归宁静,唯有新生茶芽在悄悄舒展。而这场指尖上的春之舞,尽管“舞”终人散,但已舞出了乡村振兴的新韵律。
这场与时间、精度较量背后是黔东南州深耕茶产业的绿色蝶变。
2023年以来,黔东南州按照《黔东南州6个100万提升工程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扎实推进茶叶产能、品质、人才、主体、品牌的提升,将一片片茶叶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叶子”。
据黔东南州茶叶与中药材技术服务站站长、州茶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秀全介绍,黔东南州不仅建成50个提质增效示范点茶园,还培育出“雷山银球茶”“黎平茶”“丹寨云硒茶”等多个名优产品,并已获得茶叶有机认证证书24张。目前,全州茶叶种植面积47.63万亩,其中采收面积37.73万亩;2024年,全州干茶产量达2.35万吨,茶产业带动35.82万人就近就业、增收创收。
“‘双手采茶’是传统技艺,更是文化传承。”杨秀全表示,接下来,黔东南将聚焦综合产能、茶叶产值、产品市场、抱团发展等方面,全产业链推动黔东南茶产业提升转型,并以赛为媒、以赛促产,深化茶旅融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