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场“北”与“南”的双向奔赴

2025-04-05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优越的区位、优良的生态、优厚的资源,是道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所在。图为银白高速公路道真北互通立交。 (道真融媒体中心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焱 岳振 唐正平 李杰

       道真,黔北最北,跨出门槛,就是渝南南川、彭水、武隆。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对于道真而言,“融入重庆”是开放发展的高频词,也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银白高速使道真至南川快速通达,即将通车的道真至武隆高速将两地车程缩短至40分钟。道真成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成员。

       为在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战略中积极作为,道真全力打造黔渝合作创新示范县,做黔边城市带上的“桥头堡”。

       黔北、渝南双向奔赴的路上,道真会给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架起黔北渝南的“产业大道”

       “近3年来,企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东亚、东南亚、南美等地,2024年实现产值3.6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贵州沃康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新增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医药生产项目,最终形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完整产业链。

       贵州沃康制药是重庆一家企业设在道真的药品生产基地,2022年进入道真·重庆产业园,目前建有3条医药生产线。

       面向成渝地区招商引资,道真·重庆产业园引进了一批具有“重庆基因”的企业,目前,有37家成渝企业入驻。

       贵州顺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在顺创电器生产车间,经过预装、布线、扎带、外检等工序,一盘盘电线变成了一条条线束。长安汽车、东风小康、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等汽车零配件中,都配置有顺创电器生产的线束。

       作为重庆民康产业集团旗下的汽车线束制造基地,2022年投产以来,贵州顺创每天平均生产汽车线束3000余条,累计产值超9000万元。

       谈起进入贵州的原因,贵州顺创制造部部长夏正荣说,道真挨着重庆,交通便捷,人力资源丰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地方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非常支持,他们都想在此大干一场。

       道真工业底子弱,所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铆足了劲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富矿精开”,统筹推进绿色食品加工、能矿建材、健康医药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拓链、强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紧盯重庆市场、瞄准重庆企业、着眼重庆需求,成为道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具体措施。在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道真·重庆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能矿工业、健康医药、新型建材“四大工业产业”,都与重庆市场息息相关。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道真架起黔北渝南的“产业大道”。去年,道真与南川、彭水、武隆签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招引云栖湖等成渝地区项目12个,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11家。

        做好川渝餐桌的“黔北味道”

       在道真三桥镇桥塘社区食用菌园区,283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沿着道路整齐排列。“一天采两次,早晚一次。有时凌晨两三点也要采。”菇农何金刚说,香菇采摘很挑时间,该采时必须采,不然骨朵张开,品相就不好,卖不出价。

       “上一季,菇农们做得挺好,效益还是不错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张立军说,2024年,公司完成菌棒生产、投放3000万棒,总产量3万多吨,总产值2亿多元。

       同辉公司是道真的第二大食用菌企业,经道真第一大菌企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政府部门合力招引而来。

       黔北气候温润,蘑菇是当地人念念不忘的山珍美味。看中了这种物产特征和毗邻“火锅之都”重庆的地理优势,道真迎来了在沿海一带闯荡蘑菇市场多年的企业家——张和贵。

       张和贵创办的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天能生产出450吨左右的鹿茸菇、杏鲍菇以及虫草花,让川渝火锅店的食客们大饱口福。张和贵说,整个西南市场70%的蘑菇都产自道真。

       张和贵常常活跃在生产和市场一线。进驻道真8年,他把准了气候优势和区域优势,希望“把东西南北1000公里覆盖区都做成道真蘑菇消费市场”。目前,张和贵的蘑菇已经卖到了东南亚地区。

       在贵旺生物的食用菌“超级工厂”,鹿茸菇、杏鲍菇在成百上千的菇架上密密麻麻茁壮成长,甚为壮观。目前,贵旺生物在道真有2个食用菌“超级工厂”,总投资规模已超10亿元,投放菌棒占了全县八成以上,总共有员工1800多人,常年有300多脱贫群众务工。2024年,贵旺生物实现产值5亿元。

       张和贵希望道真蘑菇产业“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一产的规模足够大、品类足够多,工业自然就开始聚集了。”基于这样理念,张和贵计划2025年再追加投资4.6亿元建设新项目,把年产值做到10亿元。

       目前,道真已是名副其实的蘑菇大县,食用菌产业成为首位产业。全县15个乡镇、街道都有食用菌种植,全县建成标准大棚2240个,2024年投放菌棒1.9亿棒、产值7.5亿元,投放数量、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

       融入重庆,富民一方。在道真阳溪镇阳坝村,村民祖祖辈辈都种植中药材。村民高国树一家种了10亩洛党参,去年采收3亩,“大约挖药6000余斤,收入9万元左右。”

       在道真·重庆产业园,以制作笋干、花生米等即食性食品为主的贵州小玩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随着订单量增加,已扩建生产线,增加用工,其产品主要销往成渝地区。

       “真”货出山、入渝达川,道真农特产品50%以上都销往重庆。紧盯成渝市民餐桌,道真以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塑造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巩固与产销渠道合作,食用菌、中药材、花椒、茶叶等农特产品畅销川渝。

       奔赴21℃夏天的“生活之道”

       “田土里的蒲公英、折耳根都被游客挖完了,他们离开的时候,买了当地猪肉、蔬菜,车后备箱都装不下。”道真洛龙镇大塘村村民刘小蓉一家开民宿、餐馆已经20多年了,见证了村里避暑旅游的兴起繁盛。

       大塘村离重庆武隆城区只有30公里,每到夏天,重庆热得像火炉,而大塘村凉爽得“能睡到自然醒”。每年五一假期到国庆节这段时间,“3000重庆游客驻大塘”的热闹,让村民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就有消费,每逢赶场天,街上肉铺每场都能卖掉六七头猪。

       大塘村以前很穷,是有名的“光棍村”,当年流行的顺口溜是:“有女不嫁磨盘山,光棍男儿起串串,红苕洋芋包谷饭,茅草房屋到处见。”现在不一样了,房子家家新、汽车满村见,全村250多户,有条件的都开了民宿。

       刘小蓉的民宿与餐馆同在一个临街大院,住宿按人头收费,每人每天100至150元。“一年的毛收入100多万元,我们的饭菜味道好,一传十,十传百,外面很多人都知道了。”刘小蓉两口子对自己的做菜手艺很自信。

       大塘村平均海拔160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是道真避暑游的热门村寨。至目前,村里开办起乡村旅馆、农家客栈100多家,可同时容纳2500余人住宿,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

       “要想身体好,常往道真跑。”在重庆主城区的很多电梯里,这句广告语很醒目。去年,道真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增长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增长10%,民宿、床位数量目前还在不断增长。

       不仅仅是短期避暑,道真的文旅康养也开始受重庆人关注。到“中国傩城”体验仡佬族传统“三幺台”美食文化,绝大多数来自重庆。“中国傩城”是重庆客商在道真大磏镇投资兴建的旅游综合体,已成为黔北渝南有名的旅游打卡地,这里有老少皆宜的吃喝玩乐,更有携家带口的安居乐游。

       在与重庆南川区接壤的道真大磏镇,距重庆主城区仅1.5小时车程,银百高速、G243国道穿境而过,夏季均温21℃,森林覆盖率超80%,是天然避暑胜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地打造了石门天乡、云栖湖等康养度假区,吸引了大量重庆市民置业避暑。

        从“卖房子”到“卖生活方式”,这是文旅康养产业的一次升级。如今,大磏镇已建起“中国傩城”、石门天乡、山苑美地、锦绣黔城4个康养避暑房产项目。2024年,大磏镇新建康养房销售中,川渝客户占比达90%。

       “过去总觉得避暑要去很远的地方,没想到重庆周边就有这样的‘天然空调房’。”重庆市民黄文生说,他家到大磏一个多小时车程,每年夏天,全家都会到道真避暑。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