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四链”融合 八方聚力 积极破解产业和科技“两张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航
4月2日,贵州长能天安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处理煤泥的设备轰隆作响,煤泥在机器的精准处理下,转化为精煤、尾泥等产品。“得益于中南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先进技术,公司投资6亿元打造了盘北长能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项目。”该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赵辉说,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26亿元,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贵州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3月10日,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中低品位碳酸锰矿高效采选冶技术”项目在贵州科学城正式启动。该项目瞄准了复杂碳酸锰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难题,通过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推动全省锰资源开发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项目建成后,铜仁地区的深部锰矿资源将得到有效开发。同时,选冶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后可用于充填采矿,有望破解“锰三角”的污染治理难题。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了技术路线的论证,即将在松桃锰矿基地开展工程试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贵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产业升级赋能。2024年,省内首次找到可供勘查的新类型锂资源靶区3个、稀土资源靶区2个和锌锗资源靶区1个;首次形成了新类型锂资源和稀土资源高效富集分离提取技术;支撑了煤层气单井产气量提升140%和页岩气年产量提升514%。这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催生了化学反应。位于黔南州瓮安县基础工业园的贵州雅友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天有300吨左右的无水磷酸铁发往全国各地。无水磷酸铁是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也是贵州雅友的拳头产品。公司副总经理何永强表示,为了实现今年产值在去年基础上翻番的目标,公司持续优化工艺、提升效能,引进行业高端人才,为创新研发注入新活力,在新能源赛道上全速前行。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贵州积极破解产业和科技“两张皮”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5.4%,高质量科技供给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三次产业成效显著。
在资金链方面,贵州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金融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近日,贵州驰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贵阳清镇市的生产线上,一批智能开闭锁、剪刀门、侧滑门等新产品正在加快量产。这家公司在贵阳创投等资本的助力下,加大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成立两年来,年度营收增长了5倍。贵州在持续实施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的同时,培育和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
2024年,贵州扶持793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逆势上升1.8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2%、28%。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贵州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林明华正在研制特种抗老化的耐温特种管。自2022年作为贵州重点人才蓄水池的引进人才进入公司以来,林明华带领技术团队承担了7项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项目,为企业解决了众多发展难题。
贵州依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平台聚人才,构建强大的智力支撑。2024年,精准引进院士5名、院士创新团队7个、科技领军人才30名;国家级人才数量达到169人。同时,精准选派2400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特派员实现乡镇全覆盖。这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加入,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创新驱动,引领未来。贵州正大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