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兴仁市鲤鱼村:“龙门一跃”幸福长

2025-04-03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鲤鱼村稻田、村庄相映成趣,绘就一幅山水田园生态乡村的美丽画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恒 匡奇燃 段源兴

       4月1日,阳光穿透云层,将大田河畔的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村染成金色。庭院前后,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吃过早饭,63岁的村民杨朝芬挎着包悠悠走出家门。每逢好天气,她总爱与老姐妹相约至村里广场聊天。

       沿着平坦宽敞的道路前行十几米,便抵达村委会门前的风雨桥。

       “如今这村里可真是整洁敞亮,就跟公园没啥两样,大家都喜欢出来走走。”杨朝芬笑容灿烂。

       杨朝芬所言不虚。极目远眺,大田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农家小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青山与绿水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

      “村广场那边景致更胜一筹。”言罢,杨朝芬加快脚步,带领记者朝鲤鱼村“八月八”广场走去。

       “朝芬,快点来!”还未走近广场,远远便见风雨长廊里的王永珍招手。

       杨朝芬步入长廊,寻个空位坐下,随即从挎包里取出刺绣。

       “这次又要绣什么?”王永珍接过绣片问道。

       “准备绣个鱼。你呢?”“瞧,我这刚绣好的手帕。”

       长廊里,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正欢。长廊一侧,一幅巨大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2011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鲤鱼村,和村民共话发展大计。

        “咱们俩都在上面嘞。”杨朝芬指着照片上的自己,思绪瞬间飘回到2011年5月8日。

       “当时我作为村民代表就站在一旁,他看到我们的苗族刺绣和纺织工艺后十分高兴,赞叹这是货真价实的苗绣。”回忆起10余年前的场景,杨朝芬记忆犹新。

       深情回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犹在耳畔。

       “现在赶上赶场天或者节假日,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服饰,不仅回头率超高,还会有游客预订。”

       “我们还会在网上学习刺绣新技巧,把现代元素与传统巧妙融合。”

       杨朝芬打开手机,那些用融合刺绣、挑花、蜡染等手法制作的产品独具风格。靠着这些精美的绣品,赢得了不少订单。

       “一件衣裳能卖到1500元。平时销售些绣片、头巾之类的,平均一个月销售额能有1000多元呢。”杨朝芬欣慰地说,“如今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喽。”

       刺绣制衣,是苗族同胞的传统技艺。鲤鱼村一半以上的群众从事民族服饰、民族饰品、文艺表演等农旅文化产业。

       “村里先前搞培训,培训出上百个绣娘嘞。”

       “村里的小姑娘杨再蓉,之前带领20多个绣娘专心做苗族服饰。”

       “住在村头的贺鑫旺,和家里人一起开了便利店,吃上了‘旅游饭’。”

       …………

       “保护好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搞活文化旅游是条好路子。”正聊得热火朝天时,屯脚镇副镇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走了过来。

       田锦华自豪地说,鲤鱼村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借助一个个产业“龙门一跃”迈向富裕。

       从“八月八”广场朝远处望去,自来水厂、种桑养蚕、薏仁米产业红火发展;鲤鱼乐园改造升级,文化旅游好戏连台……鲤鱼村的人均年收入突破18000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再次来到贵州考察,让我们更加充满干劲。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鲤鱼村的乡亲们一定会把生活越过越红火。”田锦华的一番话,引得杨朝芬和王永珍纷纷点头称是——“盼着总书记再来鲤鱼村看看我们的新变化。”“到时候,我们再向总书记展示苗绣和舞蹈。”

       如今,鲤鱼村将“刺绣”“飞歌”、板凳舞、“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之时,也能沉浸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愈发美丽动人,蜕变成遐迩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小镇”。

       青山含黛,绿水环绕。寨门前,由红色与黄色组成的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格外醒目。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