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贵水领袖情]总书记的话鼓干劲增信心
“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
不能让乡亲们过年用不上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在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板溪镇石塘村,提起驻村第一书记田武,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武哥,好样的。”
今年1月,石塘村迎来严峻考验。村里的老井水位持续下降,到腊月十四这天,村民吴道文在微信群内反映:“老井快干了,这日子可咋过啊?”
“不能让乡亲们过年用不上水!”田武裹上大衣,迅速到板溪镇水务站、应急管理站协调来应急送水车,及时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随后,田武带着驻村队员和村干部钻进附近的山林寻找水源,在山林深处的岩脚下发现了一个聚集山泉水的水塘。经初步检测,水质较好,但塘中满是枯枝烂叶,不便取水。
田武脱下衣物,第一个顺着竹梯滑入刺骨的水中清理腐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水中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他联系镇政府送来2400米饮用水管道,成功在春节到来前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
在石塘村委会办公室,一张驻村计划表见证着田武的工作日常:2024年争取52万元硬化12处道路;发展山桐子种植500亩;帮助2家肉牛养殖户申报成为县级家庭农场……
曾经的困难户任廷顺对田武满是感激,“之前我老婆脑瘤手术费不够,武哥主动联系到我,帮助我申请了临时救助,给我帮了很大的忙。”
以前不爱参与村里工作的村民吴朝忠,在田武的带动下,如今积极主动参与到村里集中打扫卫生、植树修路的队伍中。
3月,春日的阳光洒满大地。石塘村也在积极开展春耕春种,田武每天都会抽时间来到田间地头,帮这家搬种子,帮那家起田垄……“乡亲们的事都很重要。”为了大家的好日子,他总是忙个不停。
小本本记的事一定要解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
驻村近两年来,黔南州罗甸县罗悃镇龙井村的村民都知道,驻村第一书记奉皇龙有一个小本本,只要是记录在上面的事,一定要解决。
“大家的牧草,一定要按说好的数量和标准抬来,不然老板不收。”一大早,奉皇龙就站在村口吆喝,“要得咯。”村民们嘻嘻哈哈地和他打着招呼。
龙井村山高坡陡,家家户户基本都种植牧草,眼下正值收购季。“种的人多,就卖不上好价钱。”村民杨小戎说着以前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争抢售卖、牧草堆积烂掉的状况。
自从这件事被记上奉皇龙的小本本后,情况有了转变。他和村干部每次都会提前与收购商沟通,确定好收购总量,然后合理分配每家待售的数量,并认真把关质量,保障了双方的利益。“一次能挣几百元,也不愁销路,心里特别踏实。”杨小戎开心地说。
奉皇龙是2023年5月来到龙井村的,征得他的同意后,记者好奇地翻开了那个“神秘”的小本本。
阻碍农事和存在漏电风险的通信光缆,通过与运营商协调,实现“借杆附挂”零成本改线;
争取到3.3万元专项资金,降低全村抽水电费;
1公里多的通组泥泞路已纳入政府办实事项目清单;
争取到“博爱便民桥”项目,建成3座便民桥,解决了干田堡组群众绕路难题……
小本本上的一条条记录,沁润着奉皇龙和其他驻村队员、村“两委”的努力和汗水,也描绘出了龙井村的振兴之路。
春分时节正是龙井村种植早春蔬菜的关键期,奉皇龙来到田间,向农户询问蔬菜种植品种、规模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将大家反馈的情况一一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
专题培训解锁乡村流量密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3月16日,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举办“乡村旅游抖音运营专题培训”,全乡30余家民宿、餐饮及非遗文创经营主体积极参与。
此次培训聚焦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宣传弱、流量低、转化难”问题,围绕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流量提升三大核心技能,邀请专业讲师以“民宿场景化展示”“非遗手作微记录”“特色美食爆款打造”等本地案例为切入点,手把手教授账号定位、热点捕捉、互动引流等实用技巧,确保参训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培训班创新设置“布依风情IP打造”专题研讨,组织学员结合布依族文化特色,策划推出“二十四节气主题民宿体验”“非遗蜡染手作课堂”“田园餐桌·乡厨争霸”等文化项目,推动非遗技艺、农耕文化、生态景观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塑造“看得见乡愁、留得住游客”的文旅品牌。
培训班还建立“线上运营交流社群”,由乡党务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联动抖音平台运营专家、本土网红达人,常态化提供账号诊断、内容优化、流量扶持等跟踪服务,打通“线上种草—线下引流—消费转化”全链条。
“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研讨’的模式,旨在培育本土新媒体人才队伍,助力经营主体拓宽客源渠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偏坡布依族乡副乡长张玲说,下一步,偏坡将积极对接相关平台资源,以“新媒体+特色产业”模式展现原乡风貌,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流量变成“新农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数字活力。
乌当哨上园艺中心的靳黔认为培训内容很有针对性,通过直播学习,他找到了鲜花的线上销路。餐饮经营者陈大姐表示参加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我终于弄懂怎么拍出吸引人的菜品视频了,这对我的农家乐宣传有很大的帮助。”
“村光大道”成为特色文旅IP
通讯员 田丰 叶春霞
近日,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龙潭千年仡寨内,一场以“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竞赛“村光大道”新一季赛事月赛打响。
舞台上,仡佬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才艺交织。高台舞狮惊险迭起,阿仡山寨迎客舞热情洋溢,篾鸡蛋竞技趣味横生,情景朗诵与街舞碰撞出别样火花……活动通过专业编排和艺术化呈现,将仡佬族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视听盛宴,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
“村光大道”带来的流量不止于活动本身,周边农家乐、小吃摊人气爆棚,务川蜂蜜水、金银花烤鸡、茅天包谷粑等特色美食日均销售额翻倍,民宿周末入住率也是大幅提升。
得益于“村光大道”的火爆,一度冷清的龙潭千年仡寨重焕生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凭借石板古巷、雕花门窗和仡佬风情,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村光大道’的风把我们吹到了龙潭,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不虚此行,欢迎大家来龙潭玩。”从重庆自驾而来的游客潘女士说。
借助“互联网+文旅”模式,“村光大道”的影响力还辐射全国。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明星评委容中尔甲、邵峰等化身“文旅推荐官”,身着仡佬服饰打卡美景美食。优秀选手更登上快手《我要上村晚》全国舞台,推动务川文化从“地方特色”迈向“全国视野”。活动衍生的非遗文创产品与“场景+消费+体验”全链条模式,进一步形成文旅消费生态圈。
截至目前,活动累计举办23期,吸引现场观众超2.2万人次,网络直播浏览量突破520万次,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超40%。
从群众自娱自乐的草根舞台,到辐射全国的文旅IP,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村光大道”让务川的仡佬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为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