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苗家歌舞的灵魂 苗族文化的象征

2025-03-28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芦笙的吹奏及制作技艺在苗族群众中代代相传。张家富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苗族芦笙简介:

       苗族芦笙作为民族传统乐器,不仅用于演奏音乐,还在苗族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生活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传统的苗族芦笙制作是纯手工完成,选择合适的竹子和木材作为材料,经过切割、钻孔、雕刻等工序,再将竹管排列组合,配上铜片或银片制成簧片,最后组装调试。需要制作者具备精湛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从选材到成品,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

       芦笙不仅是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芦笙的制作和演奏与苗族的语言、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苗族芦笙及其制作技艺也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厌学:

       不仅做好手艺人,更要做好传承人

       芦笙是苗寨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乐器。每逢大小节日,芦笙吹奏出的音调便如同一首悠扬的叙事诗,记录着族群的历史与情感。

        莫厌学16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做芦笙,至今已从事芦笙制作50余年,是莫家芦笙制作的第四代传人。

       莫厌学所在的排卡村,坐落在黔东南州雷山县城南3公里的丹江河畔,是闻名遐迩的芦笙制作之乡。这里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色素雅,音质圆润。

       “制作芦笙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作,每一步都要细致。”阳光透过木窗,在这里,莫厌学与木料、竹片、雕刀进行着孜孜不倦的艺术交融。

       芦笙制作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莫厌学说,每一把芦笙都要纯手工精心打磨,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一把好的芦笙是有爆发力的,它会吸引着你的双手抱着芦笙,边吹边跳停不下来。”莫厌学说,好的芦笙自己“会说话”。

       “要想让芦笙制作技艺得以延续,就必须培养新一代的手艺人。”莫厌学除教导儿子外,还在黔东南州雷山县各村镇招收学徒,毫无保留地把芦笙制作技艺传授给想学的人。他经常应邀到各地讲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让年轻人了解并愿意学习芦笙制作。

       莫厌学认为,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要做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更要致力于推广和传承文化技艺。他不仅对慕名而来的人来者不拒,还多次外出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莫厌学,开始认识并喜爱上苗族芦笙及其背后的故事,他说:“我这辈子做好芦笙,就满足了。”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更多的人听到芦笙的声音,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