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酸汤企业以科技促非遗美食“破圈” ——当传统秘方邂逅现代科技
自2020年产值破亿之后,贵州玉梦集团的产值一路飙升,2023年达2.83亿元,2024年达4.13亿元,同比增长45%。
玉梦集团技术人员正在做产品检测。
贵州玉梦集团是一家集“酸”系原料种植、“酸汤”研发加工、“酸食”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科技型民营企业。3月9日,记者走进贵州玉梦集团的主要酸汤酿造基地——子公司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洋食品”),探秘非遗美食的“破圈密码”。
“公司在酸汤产业奋斗20多年,早些年因为技术不到位,吃了很多亏啊。”聊起企业产值一路飙升的历程,明洋食品副总经理钟定江感叹道,“曾经,我们的出省订单,因技术问题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造成惨重损失。”
翻开这道特色食品的历史,才发现它的厉害之处。
中国酸汤看贵州,贵州酸汤看凯里。在黔东南州,当地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创造了“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凯里酸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酸和吃酸的传统,传承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2009年,“凯里红酸汤”底料被列为中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之一;2013年,“凯里红酸汤”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凯里酸汤作为千年非遗技艺,其核心在于天然发酵 ——辣椒、番茄、糯米等原料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独特酸香。然而,传统工艺因发酵周期长、品质波动大、产能受限等因素,成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痛点。”钟定江介绍说。
玉梦集团不同发酵时间段的酸汤样品。
立志通过科技创新把“非遗”膳食带出本地的贵州玉梦集团,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无数次的失败。又在屡败屡战中不断摸索,近几年的科研经费每年500万元以上。
彼时,省委、省政府将酸汤产业纳入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计划,黔东南州更是成立酸汤产业专班,制定专项规划,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2021年,明洋食品入选贵州省首批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名单。并先后实现了“窖藏保鲜”“二次酿造”“米粉锁鲜”等多项科研创新,在来料保鲜、风味调制、锁鲜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核心技术的突破,让公司在产品多样化的研发上如鱼得水,快速生产出酸汤复合底料(酸汤火锅底料)、酸汤粉(面)、鲜椒酱、硒米酸汤饮料、锁鲜米粉等多系列生态特色食品,实现了传统味道的“千面表达”。产品在国内川渝、北上广等地多点开花,并在北美、东南亚等地的市场测试中收获良好反馈。
政府的高位推进,叠加网络时代红利,让这个深耕酸汤产业20余载的老牌企业厚积薄发,生产能力持续提升、销售量连续猛涨,为凯里酸汤产业奋斗史写下了精彩一页。
数据显示,2024年,全州酸汤制品生产线66条,年产能15万吨以上,产品涵盖红酸、白酸、鱼酱酸、酸汤饮料和酸汤方便米粉等,实现酸汤产业总产值25亿元,逐步形成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镇远、雷山、丹寨等县为多点位全国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的酸汤产业聚集效应。
2月18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州酸汤产业发展工作。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科技赋能,以工业化理念推动酸汤产业“裂变式”发展,推动更多优质酸汤产品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根据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2025年将强力推进“市场拓展、生产加工、项目招商、政策扶持、品牌建设、科技支撑、原料保障”七大行动。力争2025年全州酸汤产业总体目标实现“三个翻一番”,即:酸汤总产值由2024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50亿元;酸汤规上工业企业由2024年的5户增加到2025年的10户;州外新增酸汤餐饮门店/网点由2024年的50家增加到2025年的100家。
玉梦集团待发货的酸汤产品。
而玉梦的征程也将继续。“不仅提升风味口感,产品多样,还要让产品更健康。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研究。”钟定江拿出最新研发的酸汤蓝莓风味饮料说,“这是今年将要推向市场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