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绿色标尺” 守牢生态底线 我省划定1376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2025-03-26 贵州日报 记者 谢巍娥 徐涛 彭林元 雷刚

3月25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全省共划定1376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涵盖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个单元。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贵州生态保护从“点状突破”迈向“全域统筹”。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的省份之一,贵州从2017年起,开始编制和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按照定期调整和动态更新的要求,此次出台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更科学、更全面、更严格,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贵州具有重要意义。

“明底线”。将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关口前移,把该保护的区域保护起来,把发展同保护矛盾突出的区域管起来。对于优先保护单元,准入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对于重点管控单元,准入要求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为主,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对于一般管控单元,准入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为主,开发建设中应落实生态环境管控相关要求。

“划边框”。按照“1+7+10+N”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省、区域、市(州)、单元四级管理,实行动态更新和5年定期调整。根据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将全省分为黔中经济区、毕水兴资源能源富集区、黔东经济带、赤水河流域、黔西南黔南石漠化治理区、黔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黔西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区等7大区域。强化对清水江流域磷产业、都柳江流域锑产业、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松桃河流域锰产业等管控。

设定“绿色标尺”。我省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来,已累计为16138个项目提供政策和技术指导,186个重大项目通过“预评估”对选址、设计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降低了项目投资风险,对108个省级产业园区提出产业准入、空间布局等指导性建议。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变成了一把‘绿色标尺’,对于地方来说,无论是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还是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这把尺子都能提前量一量,避免项目盲目上马。”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家齐表示。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