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3句话,“委员通道”响起贵州声音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在第三场“委员通道”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贾智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3月10日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内,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响起“贵州声音”。
住黔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走向聚光灯前,回答记者提问。继余留芬、胡国珍之后,他成为贵州第三位亮相“委员通道”的全国政协委员。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事关百姓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提升我国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医疗水平?”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向傅小云提问。
接过记者提问,傅小云先讲述了一个大背景:为了提升西部地区、脱贫地区县级医院医疗水平,国家持续实施“千县工程”,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支援西藏、新疆、青海地区医院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累计派驻超过8万名三级医院医务人员。
而他正是这八万分之一。在接下来的3分钟里,傅小云分享了他参与“组团式”医疗帮扶的点滴历程。谈及帮扶县级医疗建设的感悟,傅小云用3句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2022年6月,傅小云被组织选派到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与他同行的还有6名专家。走访所有科室摸完底后,他坚信,县级医院的人才培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就是他分享的第一个感悟。两年时间里,帮扶团队通过导师制、专家授课、临床手把手教学实践等方式,培养一群带着“乡土基因”的白衣战士,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说到这里,他向记者分享起了师徒间的小故事。“我带了一名叫李军霞的学生,她把我每次查房给她提的问题都记在本子上,帮扶结束后,笔记已是厚厚的一本。她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完成的笔记,因为医者仁心,所以学无止境。”
接着,傅小云又道出第二个感悟——要有“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勇气和毅力。他说,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还记得2023年12月,体重仅1.4公斤的早产儿在县医院急诊抢救,帮扶团队手把手教会当地医护新生儿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和PICC置管,42天的治疗,患儿痊愈出院,这是该院首例成功救治的低体重早产儿。”
敢于挑战疑难,悉心指导示教,帮助当地医务人员建立临床自信。于是,第三个感悟油然而生:要“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
傅小云用一组亮眼的数据,展示了帮扶成果:两年时间,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千县工程服务能力从帮扶前55.2%提升到75.3%,职工满意度从帮扶前的72.6%上升到88.4%。
“我不仅为此感到欣慰,更为整个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医疗帮扶成绩单而骄傲。”话音刚落,远在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的会议室响起掌声。
走出“委员通道”,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向严肃的傅小云欣慰地笑了,通道故事里的李军霞就出现在记者的视频连线里。
他挥了挥手向大家问好,勉励他们:“提升临床技术水平没有捷径,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电话那头,还有新一批“组团式”医疗帮扶队员,他们已接过傅小云的“接力棒”,把故事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