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提效 处处显“新”——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倩
春寒料峭,从空中俯瞰黔贵大地,17.62万平方公里版图上,项目建设满弓劲发,处处显“新”。
六盘水市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大湾2×660兆瓦(MW)低热值(CFB)煤电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总投资730亿元的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快马加鞭开启场平,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多彩贵州要素交易中心投入试运营,旨在构建全要素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全国一流的数字化智慧交易及数据服务平台……坚持工业当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的贵州,正阔步前行。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新开工重大项目1337个,总投资2691.61亿元。“热腾腾”的数据背后,是贵州把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促增长、带全局的主攻点,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产业领跑,力争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开门红”。
谋与动项目建设满弓劲发
连日来,在中国建设银行贵州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施工现场,几十台沙土车、钻探机、挖掘机等大型施工机械抓紧作业。
这一重点项目规划总投资113亿元,分期建设,可部署30万台服务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建设银行大数据业务主生产中心、高性能算力中心、智慧生态中心及核心数据备份中心,为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新优势。
不久前,遵义市新蒲新区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零部件项目奠基开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年产500万只防扎轮胎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以上。
遵义华鸿精密有限公司由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新蒲产业投资公司合作成立。贵州蓝辉新材料董事长杨安表示,项目是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拓展业务版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将助力公司在行业中进一步站稳脚跟,为打造遵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贡献更多力量。
重点项目的有力推进,是我省项目建设千帆竞发、浪潮迭起的生动缩影。
开年以来,全省上下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重大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集中力量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取得积极成效。
2025年一季度,毕节市开工重大项目155个,总投资1010.20亿元,年度预期投资181.74亿元,涵盖“四化”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两山”转化等多个领域;黔东南州开工重大项目189个,总投资231.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个;平塘县集中开工项目20个,总投资86.09亿元,全年计划完成投资8.58亿元,亿元项目投资占比高达93.5%。
新与立产业升级增效赋能
挑战面前,唯“新”不破。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贵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成为贵州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必答题”。
此时,多个风、光、水、储等能源项目在贵州拔地而起,我省向新向优的能源产业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与沙营镇交界处的山坡上,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大寨农业光伏电站项目计划3月安装光伏板,8月份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由于工程量大、工期较紧,盘江新能源发电(关岭)有限公司正在加力推进项目进度。
该项目是目前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场站,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对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石漠化治理起到积极作用,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
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张江(贵安)高科技产业园可以看见,项目正在进行系列外围墙体施工。施工单位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肖辉说:“项目整体将于今年9月底之前全部完工。”
作为贵安新区重点招商引资的项目,包含软件产业园、应用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园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主导,以创新技术服务为培育方向,以“科创+”“大数据+”为引领,建成投用后将助推贵安新区建设全省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建设进程。
质与效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如今,我省围绕构建“六大产业基地”,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持续精准用力,重点谋划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新能力强的项目,以优质高效投资带动“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
置身贵州航空产业城安顺航空配套制造产业园二期项目施工现场,挖掘声、机器轰鸣声、金属碰撞声交织一片,热力十足。
贵州航空产业城安顺航空配套制造产业园常务副总经理牟时波介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8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279亩。如今,项目已签订上海先越热表处理、风雷高低压氧舱、速威高温合金二期等9个项目入驻协议。
建好一批项目,搞活一片产业,带动一方发展。
黔西南州安龙县瑞龙产业园内,贵州云纺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加紧进行人员招聘、设备调试等工作,为开工生产做好准备。
贵州云纺纺织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四面弹”高端面料为主要业务的纺织企业,是安龙县重点引进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500人,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增强当地纺织业竞争力。
在有着30余年纺织经验的生产厂长陈忠法看来,黔西南州水电资源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良好,发展纺织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