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单乐:青春为笔 绘乡村产业振兴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绍莉
黔西南州望谟县蔗香镇乐康村的春天,总比别处更早一些。蔬菜种植基地里,村民们一边忙着搭架子、育新苗、管护农作物,一边拉着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在这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背后,是一位“85后”驻村第一书记的四年坚守。来自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的单乐,用青春热血在西部乡村写下了新时代青年的报国答卷。
2021年,单乐初到乐康村,面对基础设施不健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单乐将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破题关键,并制定了一个五年帮扶计划:前两年完成乐康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机械化耕种;后两年发展产业,带领村民持续增收。
2021年下半年开始,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带领村民建成18.3公里的产业路、34.2公里的水渠管网,完成了4.7公里的河道治理,帮助该村1300亩水田实现自来水式灌溉全覆盖,此外还建成了分拣平台4个、便民桥4座等,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也为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单书记为我们修路,把芒果、油茶、水稻等产业连成了一条线,农用车能直接开到田边和产业基地,方便又高效。”村民岑英旗高兴地说。
2024年,乐康村的48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完工,让农田土质、规模、灌溉设施均有质的提升。高标准农田建好了,如何发挥土地更大价值成了单乐思考的关键。单乐通过多方努力,引进种植大户到乐康村流转400亩土地发展早春有机蔬菜。通过“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亩产值突破2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家门口就近务工的机会。如今,村民们不仅可以获得每亩900元的土地租金,在基地务工还可以获得第二份收入。此外,他还推动实施农机采购项目,通过机械化耕种,缩短采收周期、提升土地利用率,形成“四季无闲田”的产业发展格局。
“去年基地的新鲜蔬菜远销贵阳、广州等地,供不应求。”单乐说,计划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争取2025年种植700亩,2026年种植1000亩,力争将总产值做到2000万元左右,解决就业400人以上。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外来输血,更要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细胞。”单乐介绍,四年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边施工边培训”提升技能,乐康村锻炼出了一支带不走的村属施工队伍,不仅完成了多项项目建设,更培育出20余名持证技术工人,为后续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今年春节假期尚未结束,单乐就带领村民进行乐康村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项目复工。据了解,该项目集赶场、物资集散转运、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可覆盖周边四个村8000余人,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还能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今年五月,单乐的第二个任期即将结束,但这一方群众始终是他的牵挂,于是他准备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两年。谈及驻村的初衷,单乐说:“我出生于湖南岳阳的农村,深刻感受过农民生活的艰辛。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报大山,我希望能到农村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老百姓踏踏实实干点事,切实帮助老百姓改善生产生活现状。”
驻村的时光,单乐的身影总是与轰鸣的挖掘机、连片的蔬菜大棚和村民的笑脸交织在一起。他以“项目为王”的理念扎根西部乡村,四年间累计落地实施18个项目,总投资4589万元,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干部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