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王红霞
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贵州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促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动能。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贵州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开展农村电商等业务,乡村数字产业不断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2024年上半年全省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为68.39亿元,同比增长19.27%。推动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利用无人农机设备、数字化应用、北斗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助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剑河县南明大坝探索建立了贵州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每小时作业量达6—7亩。着力拓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数字化追溯体系,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修文县通过质检中心核验出具检测报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出具电子合格证,发放“基地准出证”,切实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助推智慧乡村建设。在智慧乡村建设中,新质生产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进人居环境改善。通过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数字技术监测体系,推进农村水网、路网、电网、环保等数字技术应用,以数字化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精细化。助力农民生活智慧化、便捷化。依托基础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打造医疗、教育、社保等多领域智慧服务应用。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建设的“数字乡村”平台,集成了组织管理、乡村治理、民生服务、电商等29个功能模块,实现了乡村管理、生活智能化。在政府管理方面,构建了服务基层群众的信息化支持和应用系统,助推基层管理工作数字化。余庆县花山乡花山村通过“乡村振兴码”将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和便民服务集成到二维码管理系统中,村民只需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家乡特色模块,查看餐馆信息、办理政务事项等,提高了生活便捷性。
促进乡村数字治理创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乡村数字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和改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网格化治理,聚焦问题,因户施策,用数字技术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互联互通,构建“小、微、精”网格治理模式。剑河县久仰镇摆伟村,引入“5G数字乡村平台”,在全村各个交通道口、公共场所安装智慧摄像头280个,设置高位监控3个,并在全村范围内安装了应急广播,推进基层治理从“治理”向“智理”转变。在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治安环境、禁渔、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数字乡村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在基层党务、村居服务、村集体经济运营、干部人才队伍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推进“互联网+基层党建+区块链”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数字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数字化服务能力。紫云自治县通过搭建“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平台,推动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通过平台“一屏知全村”模块及村村响大喇叭、云视频等功能加强对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重要河道、环境卫生等监管力度。
助力乡村数字人才建设。乡村数字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乡村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应借助新质生产力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构建培训、就业、咨询等乡村数字服务一体化,增加农民“多业增收”渠道。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平台,大力发展乡村新媒体产业,激励“新农人”运用新媒体创造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强乡村数字人才交流和合作,提升乡村数字人才技能水平,推动乡村全域数字化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