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5-02-21 贵州日报 雷刚

赵琳 李燚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从多个维度为改革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不仅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价值取向和基本遵循,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的实践进程,提供了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和微观操作价值的准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取得新成就。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为新征程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级文明形态,其建设耦合于生产力的极大丰富过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新的理论、新的方针、新的政策,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性的特征,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高度谋划新发展理念,使自然环境从生产力边缘的要素逐渐融入生产力的核心范畴,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环境的不利地位。新质生产力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旨的驱动下,实现了对人的主体价值和自然价值予以双重肯定。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共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以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逻辑起点,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演进,共同形成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物质条件。同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自然观的基础上,以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党中央始终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持续将制度建设作为核心主线,完善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体制,通过健全的生态环境质量体系确保改革举措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相契合,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稳定且可持续的制度环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强化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应当着力构筑一套缜密、科学且富有效率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使其与绿色技术探索创新、绿色产业实践培育、生态补偿机制长效运行以及绿色绩效现实诉求评价精准契合,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坚实法治根基,注入强劲制度动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有序、高效推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协同发展与整体优化。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映射出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尊重与调适意涵。在生产力体系内,生态特质并非孤立自存,而是与科技创新驱动力、产业结构格局、生产模式样态等内部多元要素相互联动、交互影响且深度融合,共筑有机整体。因此,应以整体性思维为指引,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汇聚。另一方面,要将科技引领与法律规范有机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进而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