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出差距 “竞”相追赶——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排队抓尾”建强基层党组织

2025-02-20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诗宗 晏惠轩 彭怡

党建引领,怎么抓?乡村振兴,怎么干?如何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清镇市卫城镇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的工作要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排队,对村“两委”班子全面体检,找准差距、分出优劣,综合评定出先进党组织3个、后进党组织3个。

排队只是第一步,在充分发挥先进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对后进党组织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整顿提升。25个村(社区)主动争比进位、比学赶超,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氛围日益浓厚。

“落后就要奋起直追”

“外来媳妇”蔡尚碧坦言,过去一年,自己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栽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4年“后进村”的帽子一度让她抬不起头来,每次到镇里开会都会悄悄找个角落躲起。

“谁也不想垫底,落后就要奋起直追。”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蔡尚碧下定决心,栽江村一定要知耻后勇、比学赶超。

正视短板——作为距离镇中心最远、海拔最高的村,管理不到位,产业发展滞后。

发现潜力——养殖业逐渐成势,4000余亩森林资源尚未有效开发,辖区内的暗流河旅游“深藏闺中”。

如何打好这个翻身仗?栽江村明确要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一方面坚持党建引领,推行村“两委”联系村民小组、“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方式,整合资金10万元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质改造,服务群众功能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提质升级当地较为成熟的畜禽养殖产业,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

通过一年努力,栽江村顺利通过贵阳市、清镇市的两级验收,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市级检查,摘掉后进帽子指日可待。

同样是后进村,没有谁愿意“矮人一头”。

金旗村把猕猴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种植规模达1000余亩,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公告村不但采用“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蜂糖李产业,还入股10万元到本镇的犀牛村特色农事服务产业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

“不愿比、不敢比,观念会落后、思想会保守。”卫城镇党委书记田萍告诉记者,“排队抓尾”让后进赶先进,形成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大家都铆足劲抓发展,生怕在来年的排队中再次垫底。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松不得劲”

54岁的张金荣是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卫城镇年龄最大的“一肩挑”。

“老资格”不但没想着躺平,还干劲更大,一心要把“中间村”凤山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他带领村民用废弃的旧砖、旧轮胎砌筑村里的巷道、围墙,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他携手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村里空白墙壁画上民族团结、传统美德、移风易俗等彩绘,将村子点缀得美丽多彩。

…………

这些日子,他又忙着和村民实施“背躬田园”一体化乡村旅游项目,准备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节日,就近销售农产品,打造周末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眼看张金荣干得风风火火,西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启焱坐不住了,“不好不坏也不行,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松不得劲。”他最近几乎每天都会去村里主导产业——“八大碗”生产现场“督战”。

卫城八大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间村”西门村从2023年10月开始,按照“村集体+公司”模式发展“卫城八大碗”预制菜产业。今年,为了赢得更多青睐与认同,冉启焱对八大碗的菜品进行了升级,包装上也进行了优化,春节期间的销售一路飘红,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值得一提的是,西门村“卫城八大碗”村集体预制菜也成为了清镇市首家获得SC认证的产业。

在卫城,像凤山、西门这样的“中间村”,丝毫不敢松懈——

东门村发展蚯蚓养殖30余亩,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2个,预计项目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

龙井村创办印月山庄和民宿,带动周边农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

为助力“中间争先进”,卫城镇还推动“先进村”和“中间村”打造村集体经济“1+1”实践村,推动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乡村共同体”。

“你追我赶、抱团发展”

四年前,犀牛村还是卫城出了名的“空壳村”,田地撂荒、没什么像样的产业。

让人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时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丹就带着犀牛村以组织领路、能人探路、农民跟路、抱团上路的“四路同进”做法逆袭,创新开展农事服务产业,“跻身”卫城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排行榜。

“你追我赶、抱团发展。”林丹告诉记者,目前卫城镇的村支书们都暗暗较劲,特别是对几个“先进村”的发展格外关注。

栽江村明确提出向永乐村学习,把党建引领贯穿到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凤山村、西门村“研究”上水村,全力推动本村产业优化升级,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公告村对标犀牛村,把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作为奋斗目标。

每个村都在思考,每个人都在行动。

“竞”在卫城,后进赶先进。犀牛、上水、永乐三个村成为榜样,大家纷纷前来学习取经,看组织建设、看基层治理、看产业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发展突破口。

“竞”在卫城,中间争先进。东门、顺河、蔡水等“中间村”打破自我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聚焦产业发展闯市场,力争赶上第一梯队。

“竞”在卫城,先进更前进。犀牛村依托粮油生产加工产业聚力打造500亩油葵花海,推动休闲型观光旅游发展;上水村与贵州酱酒集团共建5000亩酒用粮食基地,预计产值1200余万元;永乐村在积极发展商贸产业的同时,与后进村实施联结帮扶,带着大家一起同奔致富路。

2024年,卫城镇完成财政收入3700万元,同比增长34.59%;规上工业产值4018.7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21.5万元。

你追我赶、奋勇争先,通过“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卫城镇的25个村(社区)干劲十足,动起来、拼起来,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迸发出强大力量。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