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石阡仡佬毛龙节:全民同欢的节庆盛会

2025-02-19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012.jpg

石阡县2025年“仡佬毛龙节”活动上的舞龙表演。尹刚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石阡仡佬毛龙节简介: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崇尚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在铜仁市石阡县境内仡佬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中,是当地“闹元宵、送吉祥”的表现形式之一。每到春节期间,石阡各仡佬族村寨就自发组织编扎毛龙,行走于各村寨之间,贺新春,送吉祥。

       仡佬毛龙起源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据《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仡佬族民间亦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的故事。据此推测“仡佬毛龙”可追溯至盛唐时期。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2006年,石阡仡佬毛龙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仡佬毛龙造型独特,角似鹿、形如蛇、尾似鱼。整条毛龙要用数百乃至上千根竹蔑和五彩皮纸制作的火草秆绑扎而成。看上去五彩斑斓、浑身毛茸茸的,故称毛龙,与其他地方制作的龙灯有较大差异。

       仡佬毛龙的活动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因每年正月十一逢县城赶集,全县各村寨毛龙齐聚县城舞龙、比赛、展演以庆贺新春,并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长期沿袭下来,成为“仡佬毛龙节”。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代鑫:

       守护仡佬毛龙节的匠心

       2月8日,石阡县2025年“仡佬毛龙节”活动在石阡县体育场举行。来自该县各乡镇(街道)、学校的68支毛龙灯队、10支非遗队伍齐聚一堂,进行巡游和集中展演。身着盛装的龙灯队各施所长,现场表演“二龙抢宝”“单龙戏珠”“天鹅抱蛋”“倒挂金钩”等舞龙动作,表演现场黄烟萦绕,毛龙腾云驾雾若隐若现,极具观赏性。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仡佬毛龙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代鑫在今年的集中展演中承担着耍“龙宝”的重要指挥角色。代鑫手执龙宝,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前进,随着龙身的游走摆动,现场掌声与喝彩声不断。

       代鑫从小就跟随祖父辈学习编扎毛龙,对毛龙有着深厚的感情。“编扎毛龙,选竹是最关键的,选取的竹子必须要通直,选择韧性好的金竹作为主要材质。”代鑫向记者介绍,舞毛龙通常由二三十名健壮的男子共同完成,随时加入队伍的观众将整场活动的欢乐氛围不断推向高潮。

       2016年,代鑫成立石阡仡佬毛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20余人,主营毛龙编扎和毛龙表演。景区开业、文艺活动等我们都会参加,同时还与不少学校签订了毛龙订购合同。”代鑫说,文化传承带动了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仡佬毛龙节现已成为促进石阡县民族团结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活动。代鑫认为,每年的仡佬毛龙节,不仅能加强社区内的团结合作,还能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

       目前,石阡县结合学校所在乡镇民族特色,按照非遗项目分类保护工作原则,以“一校一特色”为目标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已在县职校、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开设说春、木偶戏、毛龙、茶灯、蹦蹦鼓等非遗文化特色课程。代鑫也成为了一名非遗教师。“通过推动毛龙进校园、进社区等,增加毛龙对大众的吸引力,为石阡仡佬毛龙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代鑫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