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屯堡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2025-02-18 贵州日报 雷刚

【编者按】

       屯堡文化是伴随着“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血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而是承载着宏大国家战略,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重大时代价值的文化瑰宝,彰显着中华大地多民族共融的壮阔历程,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实施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为抓手,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研究和推广屯堡文化,让“明代历史活化石”绽放新的时代光彩。本期专刊聚焦贵州深入做好屯堡文化研究、讲好屯堡文化时代价值的生动实践。

古韵新生:屯堡文化焕发新活力

011.jpg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盛亚亿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1月30日,安顺市西秀区云峰屯堡景区内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断。“云峰屯堡新春游园会”在春节期间盛大开启,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体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欢乐盛宴。

       云峰屯堡新春游园会从正月初一持续至元宵节,在此期间上演了不同主题活动,让游客在春节期间尽情领略大明遗韵与现代创新的碰撞。

       屯堡文化,伴随着“贵州建省”而生,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承载着宏大国家战略,维护国家统一,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扎实推进屯堡文化研究推广,充分释放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当下贵州重要的文化使命。

       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下午,安顺市受邀参加江苏省南通市“金蛇献瑞乐通城”新春民俗巡游活动。在巡游活动中,安顺地戏方阵为这场民俗盛宴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咚—锵—咚—锵”,随着一阵锣鼓声,安顺地戏方阵骤然亮相,引起一片欢腾。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戏服,头戴精致面具,手持木制刀枪,通过唱、念、做、打,演绎着历史英雄故事……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对安顺地戏方阵报以阵阵掌声和喝彩。

       “看明朝、到贵州”。

       明初以降,国势日强,中央王朝在南方经略西南、建省贵州,使贵州成为西接滇蜀、东连荆粤、地齿神州、稳边控藩的战略要地。明朝廷实施“移民就宽乡”重大政策,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移至贵州,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如缕不绝,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屯堡文化和自然景观等联合打造旅游精品,是当前研究、推广、传播屯堡文化的有力探索,屯堡文化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火遍大江南北。数据显示,2024年,安顺市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12%,过夜游客接待量达到1261万人次,增长15%。

       1月30日,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传来一阵铿锵有力的击鼓声,瞬间点燃了村庄热闹的新春氛围,一场精彩的屯堡地戏正在火热上演。

       在“春节”申遗成功的首个农历新年,安顺市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举办“屯堡人家过大年”活动,屯堡文化主题盛装游、地戏、花灯表演、“抬汪公”等民俗体验活动精彩纷呈。

       屯堡人举家而至、为国而来,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的戍边征歌、绘就了一幅幅恢宏壮丽的家国画卷。安顺地戏“闪转腾挪唱忠义”,作为屯堡文化中最具活力、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来自安徽的陆女士,今年特意带着家人来安顺过年,就为体验这与众不同的新年气氛。她忍不住赞叹:“好看,这表演太精彩了!”

       天龙村党总支书记何忠金介绍:“过春节跳地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跳地戏时,场面热闹,特别有过年的氛围,我们也借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顺心。”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屯堡文化,贵州坚持“以文润城”,致力于推进屯堡文化进校园。

       《大明屯堡》作为国内首个以屯堡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深挖屯堡故事内核,配合国内最大直径360度多面旋转舞台,全省最大LED环状投影,把建筑、歌谣、服饰、战争、爱情等屯堡元素浓缩进70分钟的舞台剧里面,通过驻场演出带动城市文化品位提升。

       2014年起连续9年开办云峰小学、天龙中学、九溪小学3所少儿地戏业余传承学校和安顺实验学校1个传承点,聘请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课,印制《地戏教与学》教学教材,每年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

       2016年成立的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40余人,6支队伍,通过各个平台组织表演和宣传地戏,前往贵州“村超”现场进行表演,登上了芒果TV综艺舞台,参加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等。

       走进贵州“公园省”,穿越“大屯堡”,漫步屯堡乡间小道,有着浓郁江淮余韵的民居建筑遍布黔山贵水、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妇女穿梭古朴街巷,在江淮、苏皖语音语调中,让人们感受古老而鲜活的“明朝掠影”,领略屯堡文化蕴含的重大价值、特有魅力……

       “围绕加强屯堡文化研究推广目标,社会各界既要推进屯堡文化在影视作品、图书、乡村博物馆等领域的传播,又要促进屯堡文化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的转化。”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吴羽认为,做好特色文化研究阐释推广,才能更好彰显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底蕴。

扎实推进屯堡文化研究推广

f66ca327-e6d3-4dca-91c5-6703cabb8d8f.jpg

安顺市西秀区鲍屯地戏。钟志伟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

       屯堡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是明代“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国家政策的产物,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重大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将其作为全省“四大文化工程”之一,推动屯堡文化不断绽放时代光彩。

       强化顶层设计,以国家视野谋划屯堡文化研究推广

       提升社会各界对屯堡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屯堡文化被看作贵州乃至安顺一地的地域文化。近年来,我省坚持“四大文化工程”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的高站位,深化了对屯堡文化的认识。屯堡作为明朝守卫、开发和管理西南边陲地区的重要依托,与长城一样承载着宏大的国家战略。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不是一般化的地域文化,从历史和现实看,都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

       制定科学系统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统筹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及四个专项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汇聚省内外多学科一流专家集中攻关,深入做好屯堡文化的研究工作,讲好屯堡文化的时代价值,还原其历史地位,让屯堡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实施方案》突出了屯堡文化的独特价值,从九个方面系统科学提出30项重点举措。

       推进有组织科研,屯堡文化学术研究引领地位更加凸显

       初步形成“屯堡研究看贵州”之势。强化有关研究的选题规划、统筹协调推进,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11项屯堡文化研究课题中,9项为贵州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入选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贵州师范大学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屯堡史研究》开题论证会暨中国历代边疆经略与屯堡文化学术研讨会”,省内外多位长江学者、知名专家参会,并实地调研感受活态的贵州屯堡文化,共同发出贵州屯堡文化研究的好声音。

设立专项课题面向全国招标。设立贵州省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四大文化工程”研究部分专项课题,其中关于屯堡文化的共5项,面向全国公开申报。推进《全国不同地域屯堡文化遗存比较研究》《贵州明初屯军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研究》《屯堡文化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贵州屯堡文化史(多卷本)》等研究。

       在权威平台陆续推出课题成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发李建军教授《600年的守望:屯堡文化的价值意蕴》,多家中央媒体转发。

       多维度传播展示,屯堡文化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打造《屯堡文丛》集成出版文献和研究成果。整合全省出版社力量共同打造《屯堡文丛》,包括历史文献、专题研究、资料整理、文学艺术和创造性转化5个书系,已编辑出版图书13种36册,设计规模宏大、体例严整、内容丰富、广受欢迎。

       系统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加强屯堡文化文艺精品创作规划,系统制定了屯堡文化文学作品、歌曲、舞台艺术、影视作品等创作计划。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和省黔剧院以高台地戏为主要元素共同创作歌舞《屯堡观新》。安顺市提升打造歌舞类剧目《大明屯堡》,开展常态化演出,提炼文化符号创作屯堡文化歌曲《脸子》《故乡千里望》。

       创新开展融媒传播。“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正式发布。推出“造贵州!定西南!             ——600年屯堡史诗有多壮阔”系列传播产品。《贵州日报》以“1+12”模式(1篇深度综述报道+12个整版专题报道)推出“家国600年·屯堡印记”文化特刊报道,贵州广播电视台开展“屯堡·家国六百年”文旅融合主题传播活动。

       加强上下联动,屯堡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成效

       系统推进屯堡考古。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按照《贵州屯堡考古工作方案》,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对明清时期在贵州境内广泛布局的卫、所、屯、堡等相关历史文化遗存深入开展考古调查。制定《屯堡村寨调查工作方案》,开展屯堡村庄调查工作。

       推动屯堡文化交流展示。组织屯堡文化相关企业及文创产品参加由文旅部主办的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促进屯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南京举办了“屯堡·家国600年寻亲之旅”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发布一系列文旅优惠政策,推出“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

       完善保护机制编制规划。安顺市以“四普”为契机,明确任务分工,健全完善相关方案,启动《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订和《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区建设方案》制定工作。编制《安顺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各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以及《安顺文庙保护规划》《鲍家屯水利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等文物专项规划。

       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建设云峰屯堡文化研学基地,制定屯堡文化研学课程。将屯堡地戏、凤阳汉服等元素与现代艺术创作相融合,打造出具有屯堡文化特色的数字卡通人物形象,开展屯堡美食展示活动。将屯堡文化元素与亲子、研学、节俗、美食、生态田园等要素相结合,在景点沿线开发屯堡特色工艺作坊、屯堡民宿客栈、屯堡文化主题咖啡吧等特色旅游产业和研学站点,并先后开展“穿越文化时光·探寻大明遗风”贵州省内旅行商踩线活动、“大美中国行·走进安顺七眼桥”等地戏巡游和展演。

弘扬屯堡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陈斌 吴羽 张定贵 吕燕平

       明王朝调北征南,在穿越湖南、贵州至云南的湘黔滇古驿道沿线设卫建所,设置了24个卫所和2个直隶千户所,家属随军而至,与世居本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数百年间,中原、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沉淀形成屯堡文化。

       “千里屯堡”的国家战略内涵

       “万里长城”与“千里屯堡”,一南一北,隔空相望,但从其出现之日起就肩负治理边疆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因素,长城将华北、西北等地分为南北两部。鉴于地形地貌、生计方式、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长城南北的民众基于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的需要,用商业贸易的方式将南北民众连为一体,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了一条特殊的人文地带的形成,即“长城地带”。从这个角度看,长城重新规定了沿线人们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以及发生战争冲突等行为方式的内在逻辑,从根本上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

       “千里屯堡”沿驿道南北两侧呈散点状向纵深地区展布,建立自湖广通往云南的“国家通道”,具有融通的内涵,从各个方面打通国家与地方的联系,影响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发展的格局,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基础。卫所屯军及其家属既坚守母源地的文化传统和生计方式,但也在适应贵州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过程中与当地民众关联紧密,创生性地发展出以谋生方式、团结合作、文娱休闲和心灵安顿为主要载体的屯堡文化。卫所屯军后裔与苗、布依、彝等诸多少数民族交互共生,他们以他乡为故乡,化田园为家园,变“军户”为“民户”,转驿道为商道。既建构出多彩贵州文化的历史底蕴,也建构了将其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的文化底色。

       “国家通道”建构的屯堡“大文化”

       “千里屯堡”推动各级儒家官学、卫学的兴办,完善贵州的教育体系,促进贵州科举文化的发展。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贵州开始举行乡试。为后来贵州出现“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科举盛况奠定了基础,也形成了贵州多彩文化的底蕴。理论上,随着历史的演化和时间的推移,“国家通道”地带的卫所屯军、家属及当地原住民的“再域化”程度愈深。自清朝之后,囿于“改卫所为州县”,各类舆图的编图者,将贵州境内的卫所屯堡与喀斯特地貌画在一起,隐匿于崎岖不平的山河之中,说明这种自明初开始在贵州境内广泛建立的卫所屯军体系已融合进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和人文社会之中。纵向维度表现为沿“通道”与清王朝的直接联通,横向维度则表现为沿“通道”两侧向各民族人群居住区域的深入整合。“直接联通”和“深入整合”正是建构“千里屯堡”的重要方式,不仅可直观揭示屯堡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的历史密码,而且根本性地规定了屯堡文化的属性特征。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屯堡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它融文化的国家性、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主流性、边缘性为一体,是一个具有高度独特性的“多元文化”谱系。

       生活场景承载的文化记忆

       自江南迁徙而来的卫所屯军及其家属,不可能终日作身处荒山野岭、远离家乡亲人的感慨,而是将自己的生产生活技能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开辟自己的生活空间、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生产生活体系和自己的地域社会。

他们因地制宜,创造出农耕文明的新成果。驯化、存留、利用、培植水稻品种,坚守牛耕传统,确保粮食与生计安全;将生产与生活衔接的“产业”链拉长至今,源于江南的山药、韭菜、茨菇在卫所屯军后裔的聚居区落地并广泛种植和食用。还有平坝灰鹅、旧州咸鸭蛋、安顺寡蛋、九溪豆腐、安顺油炸粑、叮叮糖、魔芋筋等地方性的副食品类。不仅规定了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更是构建了山地特色农产品对江南历史记忆的活态物证。

       他们就地取材,营造出石头建筑的奇妙景观,屯堡民谚“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壁;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状况。他们择地而娱,发展出多彩多样的文娱休闲形式,屯堡地戏、屯堡山歌、花灯、说唱书等相继上演,已成为刻在屯堡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安顺地戏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文化底色

       卫所屯军、家属和当地原住民将各自的生产、生活逻辑理念与“国家通道”沿线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独属于喀斯特山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国家通道”建构为中轴线的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开始形成。“国家通道”沿线及纵深地带的各民族的生计方式、文化实践和社会形态,基于谋取更多生计资源的目标而产生的相互吸纳或吸收对方的优势。在卫城、所城或“州卫同城”以及衍生出的小城镇(集镇)加持下,“市场圈”“通婚圈”等圈层结构出现,为汉族(屯堡人)、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载体。实质彰显的是江南、中原文化和西南边地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塑出既有共性又边界明晰的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国家通道”沿线及其纵深地带多民族在王朝国家框架内彰显内生活力的文化源泉。

       今天,当我们将处于贵州喀斯特山地中的“千里屯堡”看作核心,思考它的双向影响,特别是到由卫所屯堡建构的“国家通道”沿线的多民族共生共存的社会中去发现历史,挖掘文化精髓,不仅“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中蕴藏的之于边疆社会稳定性的国家战略考量有了历史实证,推进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有了历史底色。

       当下,贵州提出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其中,大力实施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旨在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展示贵州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依托该工程,做好屯堡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发展工作,讲好屯堡文化中的家国担当和奉献故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充分彰显贵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底蕴。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