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
王婷 吴雨萌 刘欣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承诺不仅彰显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的积极态度,也对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构建绿色低碳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也同时赋予了我省在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对外开放和数字经济发展上,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道路的动力。
实现资源高效调度、设施绿色低碳、算力灵活供给、服务智能随需。贵州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双碳”目标实现上拥有资源、区位、政策等发展优势。要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新能源发电向数据中心供电,就地消纳富余的清洁电能,更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新能源产业与数据中心联动发展。要凭借良好的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粤港澳—贵州—成渝”数据新走廊,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先进地区互联互通,有效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缓解东部地区的生态压力,成为数据走廊的重要节点,同时加快学习落实数据中心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标准。要发挥新一轮政策优势,与国家“双碳”目标整体规划有机结合,利用丰富的水风光等可再生资源,既可以解决可再生资源的供能波动性问题,破除时空错位,就地消纳,又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市场化交易,在国家层面进行调配和管控。
协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双碳”目标相结合。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使命驱动和挑战下,乡村生态振兴与国家碳减排目标相辅相成,应持续推进乡村可持续生态发展,建立管理协同、技术协同和意识协同的一体化低碳发展机制。一是管理协同。强化跨区域、跨部门的乡村低碳管理制度设计,带动乡村共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等制度,组织开展乡村碳排放监测、核查和配额分配,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的长效监管机制。二是技术协同。从产业重构、污染治理、能源优化等多个方面着手,整合研究所、高校、企业以产学研搭建乡村生态振兴技术攻关团队,在绿色生态发展技术领域重点攻关包括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农村废弃物处理、土壤改良治理、资源回收利用以及水域修复及水体净化等关键技术,加强对村民的低碳农用技术培训,使乡村居民掌握更多低碳专业知识和技术。三是意识协同。培养乡村居民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试点建设绿色低碳示范村,设置低碳宣传展板,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定期开展低碳宣传活动,营造绿色低碳乡村文化。积极引导乡村消费者由经济“性价比”为主的消费观念转向环境、生态价值为主的消费观念。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数字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创新驱动力,其核心特征在于数据的数字化。要牢牢抓住数据这个核心生产要素和算力这个核心生产力,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化转型,以节能降碳需求有力拉动数字产业绿色化升级。一是要善用数据,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将企业生产流程数据化、简单化,实现工序“长改短”,在高耗能工厂节能减排过程中通过监测排放、预测排放量、减少排放等三个关键应用,增加数字经济的低碳应用场景;二是要夯实算力,在“东数西算”背景下,贵州的气候和电力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支撑算力中心的运营,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合理布局数据中心,就近消纳贵州绿色能源,推进经济平衡发展,加速数据跨域流通,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促进数字经济高速且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人民武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