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经济工作“头号工程”的核心驱动
张再杰 陈珈
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直接带动投资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大项目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一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贵州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2024年,贵州在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实施了多个重大产业项目,不仅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长,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有效投资。二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贵州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资源精深加工领域,通过实施“富矿精开”项目,推动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产业向高端化延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通过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了一批数据中心和算力基础设施项目,吸引华为、腾讯、阿里等知名企业落地。三是区域协同的“牵引绳”。重大项目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贵州通过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互联互通,提升贵州在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还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产业协同方面,通过实施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项目,加强了与周边省份产业合作,提升产业协同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科学谋划、精准布局和高效推进,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聚焦产业强链,夯实发展根基。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项目等,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施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二是攻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900公里,进一步完善全省交通网络;通过实施一批重大水利项目,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项目效能。构建“5+3”项目化抓落实机制,聚焦“四化”和基础设施5大领域在建项目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三类产业拟招商项目,各市(州)每个领域遴选10个项目,省级统筹协调推进,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抓项目的强大合力;设立了10亿元省级前期工作专项资金,并建立滚动使用机制,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优化项目审批流程,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一网通办”平台,实现项目审批的线上办理,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针对性对策提升重大项目谋划与储备、要素保障、项目管理与协调机制运行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前瞻谋划,抢占战略先机。一方面,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深入调研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项目谋划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确保项目谋划符合国家导向和市场需求,重点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积极优化项目储备质量,建立科学的项目论证机制,加强可行性研究同时建立项目储备库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项目评估和优化,提高储备项目的质量,主动淘汰不符合条件项目,及时补充新的优质项目。二是破解要素制约,加强项目支撑。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为重大项目提供用地支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银龄计划”等,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黔创新创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探索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促进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有序流动。三是完善协同机制,凝聚推进合力。一方面,加强部门协同,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设立项目监管专员,实施项目全过程监督,完善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技术更新,及时调整项目规划和建设内容,确保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投资沃土。推广“贵人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制度,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同时制定和完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出台税收优惠、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打造“成本洼地、营商环境高地”。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