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熊德斌
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667.12亿元,增长速度达到5.3%,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以上的发展目标。
2024年经济发展成果实属不易,表明我省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越来越坚实,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经济总量突破了2.2万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具有更优的营商环境,经营主体发展更具活力和投资兴业意愿更强,支撑经济发展更有力。全省经营主体总量463.81万户,同比增长0.6%,其中企业增长4.6%。全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1.5%,增速高于全部投资0.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9.6%,比全省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了4.3个百分点,提升了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更有力支撑就业和收入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51万人,比上年增长1.2%,有效稳住了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与此同时,我省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分别为4.2%和7.0%,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三是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稳住了基本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7万元,反映了我省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技术不断进步,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一是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从产出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1%、31.3%和55.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8.9%和50.9%。二是工业发展韧劲增强。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7%,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担起了我省发展的大梁。从投入看,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1.3%,工业投资占比达到34.1%;从产出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上年2.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2%,股份制企业增长8.7%,私营企业增长9.6%,表明规模以上工业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增强,发展更具有韧劲。三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尽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6%,但工业投资却达到11.3%的增长速度,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与此同时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54.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8.6%,夯实贵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极大提升我省能源、水等供给能力,极大改善发展要素保障条件。
发展新动能持续积聚。一是“电动贵州”发展速度快。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加速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3%,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2%,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6.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0倍。二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3%、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长482.9%,计算机制造业增长55.5%,数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三是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链强链深入推进。我省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深度耦合,规模以上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工行业、有色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1%、32.8%、37.6%,磷矿石、磷肥、电解铝、铝材、黄金等产品产量均实现较快增长。四是全年“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82.1%。五是生产性服务发展快。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投资增长2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0%、3.5%。
谋定而动,立足我省“三者”定位、“五期”方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执行好中央经济政策和积极用好我省比较优势,全力实现所定目标。
执行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政策。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是加大“两重”建设项目有效谋划和执行。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结合我省区域特征和实际,应当加大算力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枢纽、重大水利工程、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两重”建设项目谋划和落实,既有利于提高当期有效投资,又能夯实未来发展基础。二是加快“两新”项目实施。充分用好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和适度扩大以旧换新消费品领域,充分释放补贴政策直接拉动和间接撬动效应,提升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积极打好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组合拳”,做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落地,一方面扩大有效投资和助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以上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用先进设备更新旧设备,核心就是要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设备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生产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进入以设备更替和资本投资驱动的朱格拉周期的繁荣阶段。
用好我省的比较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一是用好能源比较优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方式,必然对能源韧性依存性、能源价格敏感度更高。我省要用好大力发展多种能源的比较优势,夯实能源韧性和积聚能源密集型现代产业。应当做好能源密集、技术密集、设备密集交叉融合型产业大招商,形成“现代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加发展韧性。二是用好矿产资源比较优势。矿产资源丰富是我省比较优势,加大与外部协作,加大招商力度,撬动资本和技术落实好“富矿精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强链补链的重要抓手。三是用好生态资源优势。生态资源是我省最大的比较优势,有利于特色农业、避暑康养等产业的大发展。四是用好旅游资源优势。贵州具有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同时已经建成便捷的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立体交通,有利于旅游资源产业化的大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