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村字号”点燃新活力

2025-02-10 《瞭望》 李凯


  贵州“村 T”现场(2025 年 1 月 4 日摄) 李靖摄

  近年来,“村BA”“村超”“村晚”等活动在广袤乡村开展,火热“出圈”,全国各地乡村文化生活亮点纷呈带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在贵州,一系列“村字号”活动创新不断,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借助球场、T台、舞台等场景,搭乘新媒体跨山越海传向世界。

  展示又添新舞台

  贵州“村字号”活动又出新花样——“村T”。

  每周五、六、日19:00~21:30,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内,数百名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登上广场长廊改成的T台,展示服饰之美。

  这个由村民共同参与策划、组织表演的民族特色服装秀,把舞台交给“草根模特”,将苗绣、银饰、非遗美食、芦笙舞、农耕工具等搬上T台,让非遗技艺、乡村文化交流交融。

  “村T”发起人、出生于凯里市江口村的苗族设计师杨春林告诉记者,“2024年下半年,‘村T’举办超过430场活动,展现了苗、侗、水、瑶等40多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参与表演人数超3万人次,全网播放量近亿次。”

  在贵州的另一个“村字号”品牌——“村超”的现场,非遗同样引人注目。

  这一发源于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村级体育赛事,于1月4日启动了新赛季。当天开幕式现场,飘扬的队旗下,各族村民身着盛装欢聚一堂,他们的服饰五彩斑斓,各具特色,宛如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

  榕江非遗资源丰富,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4项。

  “村超”组委会成员、榕江县文化馆馆长李莎说,自2023年“村超”火爆出圈以来,榕江县的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表现形式,与绿茵场、与足球文化互相促进、互相赋能,持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村字号”因非遗而生彩,非遗因“村字号”而远播。“‘村字号’活动频频出圈的背后,是愈加彰显的乡土文化、民族非遗魅力。”黔东南州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说。

  村民让非遗更出彩

  “像我这样60多岁的老嬢嬢(意为阿姨),你们也要?”2024年7月,首场“村T”举行时,不少村民向杨春林发出疑问。

  “‘村T’是村民的舞台,不管多大年纪,只要你们愿意来,我们都欢迎!”杨春林介绍,“村T”吸引了大量民间设计师和草根模特参与。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才华,将非遗民族服饰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村T”舞台内容,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非遗传承,村民是主角。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说:“‘村超’通过连续举办精彩的文体活动,调动了全县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把平时散落在各村寨的侗族萨玛节、苗族鼓藏节、摆王木鼓舞、苗族百鸟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带上‘村超’舞台,集中展示,惊艳世界。”

  榕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申敏介绍,2024年第二届“村超”期间共进行中场民族节目展演190场,展演节目258个,参演群众3万余人;全县共有354支啦啦队参与巡游,巡游人数5.5万余人。

  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以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贵州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经验。

  “村字号”活动不仅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也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消费场景。

  在榕江,开发的蓝染“村超”文创产品多达200余款,涵盖足球、本子、T恤、布袋、球队队标等多个品类,主营蓝染、蜡染、刺绣、银饰、少数民族服装等的精品店销售额创下新高。

  在凯里,“村T”带动非遗主题摄影和民俗文化深度旅行逐渐兴起,依托“绣里淘”非遗集市推出的“村T秀”活动,让村民和商户通过抖音、快手直播等网络平台扩大创收渠道。

  从“村超”绿茵场上的奋力拼搏,到“村T”秀场上的完美呈现,再到各色非遗集市、非遗工坊中的匠心独运,每一处都活跃着村民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无尽的创意,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村+”创新文旅体验

  “村+”成为撬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支点”。

  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内,数十家民族服装、饰品店热闹红火。“自从有了‘村T’,园内热闹多了。”58岁的服装店主邰胜芝告诉记者,“村T”带火了民族服装,去年一年她赚了20万元。

  另一位主营苗族服装的店主、79岁的潘玉珍,更是一有空就去参加“村T”走秀,“越来越多人喜欢我们的民族服饰,他们的热情让我开心、自信。”

  不仅本地人,不少来自广西、云南、湖南等地的村民,也带着他们本民族的服装,千里迢迢赶来参加“村T”。

  更多的游客闻名而来。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凯里市累计接待游客2530.80万人次,同比增长13.1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2.06亿元,同比增长16.88%;游客人均花费1233.05元,同比增长3.26%。

  受访游客表示,在“村T”的舞台上,他们不仅看到了非遗民族服饰的美,更感受到了其中“货真价实的村味儿”,更加愿意走进村寨与村民交流互动,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贵州通过举办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创造了独特的记忆点,增强了游客的情感连接。”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表示,贵州“村+”的各项活动折射出文旅产业逻辑正从传统的景点导向转变为体验导向。

  游客与村民的互动,促进了非遗技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文化资源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让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强心的新业态。

  从山村出发,走向地球村。

  如今,“村T”已经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在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惊艳亮相。一位位“草根模特”不仅展示着非遗民族服饰之美,也描绘着来自中国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更向世界传达着新时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