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心安即归处:春节守护者的温情与坚守

2025-02-09 新华网 雷刚

       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归心似箭的回家路,是大包小裹的节日佳礼,更是在一声声“回来啦”的问候中感受“心安即归处”。然而,在这万家团圆时,总有一些人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与牵挂,选择留在异乡,守护着需要他们的人。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这个节日里最温暖的底色。

       北京朝阳一家康复医院的二楼走廊,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窗外是张灯结彩的街道,楼内却显得格外安静。这里住满了因摔伤住院的老人,他们或因一次意外跌倒,或因康复需要,不得不在这里度过春节。

       病房里,有的老人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颤颤巍巍地练习走路,更多的老人则需要躺在病床上。“大多数家属会在春节前把老人接回家,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因为病情需要留下。”护士长说。对于这些无法回家的老人来说,护工成了他们最依赖的“临时家人”。而护工们,也在这本该团圆的日子里,选择了另一种“归处”——用双手托起他人的安心。

       90床的护工李世娟,是病房里最忙碌的身影之一。清晨,她轻手轻脚地掀开老人的被角,翻身、擦拭身体、为压疮部位涂抹药膏。90床的奶奶因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难以配合翻身抬腿,但李世娟的动作娴熟利落,仿佛早已将这套流程刻进肌肉记忆。“刚开始接到阿姨的时候,她刚做完手术我一动她就皱眉,我都不敢给她翻身,现在好了伤口也长好了再翻身她也不疼了”她笑着对记者说,手上的动作却未停。

       来自黑龙江省的李世娟,今年55岁,因为年纪原因本想从事育儿嫂工作的她只能从事护理工作。“家政公司说雇主更想要年轻些的阿姨带孩子。”辗转之下,她考取了护工资格证,成为一名老年护理员。“这是我照顾的第二位老人”她轻声说。第一位老人出院时,家属本想带她走,她婉拒了,“看着他们好起来我也高兴,但这里总有更需要我的人。”谈话间,90床奶奶的儿子来探望老母亲,轻摸着奶奶的头一遍又一遍地问着“睁眼看看,我是谁呀”,奶奶也是含糊不清地说着“不知道”,儿子半开玩笑地说“傻老太太”。李世娟在一旁紧忙说:“你不要说她傻啊,糊涂啊,因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有时是清醒的,一听你说她傻她就觉得自己好像是傻了”,李世娟向记者说,自己平日很喜欢看健康教育节目,见到认识的人也会多科普几句,“我姑娘说,妈你别老给人家上课,我说妈那不是上课,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人家”,李世娟一边说,一边难掩苦笑。

       中午12点,餐车停在病房门口。李世娟将清淡的米粥吹温热,一勺勺喂给老人。自己的午餐则是匆匆啃几口馒头配简单的菜。今年是她第一年没在老家过年“我就想多攒点钱,给姑娘在县城买套房。”提到远在家乡的女儿,她说:“孩子知道我来北京,劝我不要急,找到工作就干,找不到就当是来北京玩。”说着李世娟打开手机相册看着女儿和三岁的外孙女,满眼的欣慰。

       在这家医院,像李世娟一样选择春节留下照顾老人的护工还有很多,年龄集中在40岁至60岁之间,他们大多来自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的农村,为了心安选择留岗。据统计,北京市目前约有1.4万名老年护理员,在这座常住老年人口超过400万的特大城市里,是他们默默构筑着生命的守护线,他们用双手,托举起无数个家庭的团圆梦;用异乡的灯火,照亮他人生命里最脆弱的时刻。

       “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守护别人的‘心安’,自己也就有了归处。”李世娟说着,轻轻握住了床上老人的手。此刻,李世娟的手机里正播放春晚,老人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含糊地吐出两个字:“谢谢”。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在给予与接纳之间,在牵挂与被牵挂之中,每个平凡的灵魂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团圆。

零点时分,新年的钟声敲响,愿他们守护的人健康,也希望他们牵挂的人安康。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